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 大学的兴起    B. 市民阶级的形成

C. 城市的发展    D. 庄园法庭的设立

 

随着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   )

A. 领主    B. 早期的资产阶级    C. 市民阶级    D. 佃户

 

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A.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C. 封建城堡的修建    D.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西方有谚语“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其中“凯撒”是(   

A. 雅典将军    B. 古罗马执政官

C. 意大利旅行家    D. 基督教神职人员

 

奥运会的奧运火种来自西方文明之源。西方文明之源的文明主要属于(   )

A. 原始社会文明    B. 奴隶制城邦文明    C. 奴隶制专制文明    D. 封建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它的民主思想,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思想的源头。”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古代雅典    B. 斯巴达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较高的被统治阶层是(  )

A. 祭司、贵族    B. 武士    C. 商人、农民    D. 被征服者

 

1901年,法国探险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迹中发现的黑色玄武岩圆柱上,刻着一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该法律条文是

A.《渣士丁尼法典》    B.《民法典》

C.《摩奴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A. 住所    B. 宫殿    C. 陵墓    D. 祭祀用的神堂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它是指(  )

A. 公元前5世纪初    B. 公元前5世纪末

C. 公元前6世纪初    D. 公元前6世纪末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最终结果如何?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鹰犬,万骨枯而何人凭吊。”                 

——日本记者1900年日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割地求和”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记载的事实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后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4)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同盟会    D. 华兴会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 1900 年 6 月 2 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他记述的一幕应该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后,一本读物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建立了革命政权    B.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1896年春谭嗣同《有感》一诗中描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诗是对下面哪一现象的愤慨?(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了更多领土

C.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更甚

D.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了洋人朝廷

 

小明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题目: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都是中国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发起的,二者的相同之处不包括哪一条(   )

A.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都主张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    D. 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 维新派缺乏经验

D. 顽固派反对变法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 放弃天朝观念

B. 学习西方技术

C. 拥护民主共和

D. 反抗列强侵略

 

从经济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一个分水岭。以下哪个说法能有效佐证这一观点 (   )

A.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    B. 列强经济扩张的方式和民族资本加速发展

C. 民族革命成为历史的主流    D. 开辟通商口岸的地域发生显著变化

 

2018年7月至9月,我国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发现有一艘沉船。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牌子。由此确定这艘沉船就是与致远舰一样,在某场战役中沉没的“经远”号装甲巡洋舰。这场战役指的是(   )

A. 英法炮轰广州    B. 火烧圆明园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   

A. 政治体制 B. 军事技术 C. 生产技术 D. 思想文化

 

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

A. 关天培    B. 林则徐    C. 华尔    D. 洪秀全

 

蒋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 军备落后

B. 国力贫弱

C. 政治腐败

D. 急需改革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

A. 《南京条约》签订    B.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C. 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D.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 杨秀清    B. 陈玉成    C. 李秀成    D. 石达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