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西欧城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B. 部分城市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C.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D. 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中古西欧城市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中古西欧城市交通便利

②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③城市通过斗争拥有了自治权

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西欧封建庄园具有司法权,各个庄园都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B. 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 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D. 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

 

(题文)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 自己带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的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 除了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外,还可以到“公用地”放牧

C. 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均可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 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在西欧某时期人们常看到“城堡、庄园、领主”等,听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一句规则。以上内容反映的是西欧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下图是铸有查理大帝正面像的钱币,以下事件与查理大帝有关的是

①建立法兰克王国

②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③800年时,教皇为其举行了加冕礼

④四处征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B. 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C. 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 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封君与封臣、封建等级制、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皇举行加冕礼、三分帝国等。据此判断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 史前时期的人类    B. 亚洲文明古国

C. 世界三大宗教    D. 西欧封建国家

 

习近平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现代史中部分历史时期或节点

注:C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

——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1)时代是出卷人,不同时期有不同任务。请分别写出年代尺中A、B时期的主要任务。

(2)材料二所述的两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请分别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材料分析,党的奋斗历程对新时代做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有哪些启迪?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5世纪到12世纪,基督教会在西欧确立了统治地位,对建制度下的西欧分裂割据严 重,与这段时间相对应的是中国的隋唐宋时期,中国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史仲文《世界中世纪科技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期间的部分科技成果

材料三:西方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16世纪

科学革命开始

17—18世纪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科技发明。

(2)分别简述材料二中两项科技成果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科技水平超越中国的原因。

 

诗词蕴含历史。图中毛泽东所写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③②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③②    D. ②④③①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这场这场“革命”(  )

A.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文艺复兴”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三大改造

 

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共和政体

B. ②--召开制宪会议,首届联邦政府成立

C. ③--内战宣告结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 ④--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

 

纵观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B. 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

C. 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 都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扩张道路

 

近代以来,各国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世纪末开始,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亚欧“整体”扩展到欧亚非美四大洲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变化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开启了从“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到“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的发晨进程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材料三

材料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述这一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以来促进各国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中(a)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b)图所示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

(4)二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根据材料四指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需要坚持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与形势变化制定了合适的方针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三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文家市会议”是在哪次起义过程中召开的?该起义后,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程中,国家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三中“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其成果惠泽后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材料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A,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材料一(a)图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b)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的制度因素。盛唐时期,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

(3)材料三中“A”处是哪项重大科技发明?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这部书”的名称。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A. 三国同盟

B. 轴心国

C. 欧洲共同体

D. 欧洲联盟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从(a)图到(b)图版图的变化与下列哪一事件密切相关

A. 拿破仑对外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

D. 美苏冷战

 

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史实与对应的推论表述错误的是史实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B

三角贸易

使美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动力

C

罗斯福新政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D

纳米比亚独立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遗

 

 

A. A

B. B

C. C

D. D

 

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改革开放

 

小芳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份《西北文化日报》,其中如图所示版面涉及的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重庆谈判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创办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工业。下列是其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工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大生纱厂

D. 轮船招商局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 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我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宣政院

②设西域都护

③设驻藏大臣

④设台湾府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④③

 

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要作用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氓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A. 都江堰

B. 灵渠

C. 永济渠

D. 江南河

 

(题文)周恩来,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卓著功勋彪炳千古,其崇高风范铭刻人心。

(激扬青春有觉悟)

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参加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号召“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大家齐努力”。由其执笔的《“觉悟”的宣言》声称:“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为他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

(1)概括五四时期周恩来的思想主张。

(生死攸关有胆略)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周恩来主张共产党要加紧组织武装力量,并亲自指挥了南昌起义。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南下,准备到广东建立根据地。途中遭通敌人封堵,转战湘南,损失严重。1928年4月,这支部队在朱德奉领下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巩固和壮大了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吴超《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周恩来》

(2)结合材料分析这支部队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历史作用。

(临危受命有卓识)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明令讨伐张学良。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指出:“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运用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证明周恩来的观点。

(鞠躬尽瘁有大爱)

周恩来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担任总理期间,他操劳国事,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有时在16小时以上,他办公和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墙外正好是14路公共汽车站,上下车很吵闹。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要挪。”

——摘编自梁街《大善至美大德至纯》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知识概述周恩来的高尚品格。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