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图所示判断P和Q分别是

A. 动脉,静脉

B. 静脉,动脉

C. 静脉,静脉

D. 动脉,毛细血管

 

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A.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听神经→大脑

B. 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半规管→耳蜗→听神经→大脑

C. 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大脑

D.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不论看较近或较远处的物体都能看清楚,主要是因为

A. 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

B. 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 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D. 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打架,这是动物的

A. 觅食行为    B. 争斗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大脑    B. 神经元    C. 反射弧    D. 神经纤维

 

医生在某人的右手臂通过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痛,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

A.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

B.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左心房

C.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D.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小红得了急性阑尾炎,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

A. 白细胞    B. 血浆    C. 红细胞    D. 血小板

 

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 运动中枢    B. 听觉中枢    C. 视觉中枢    D. 语言中枢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和谚语,这些成语与我们的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下列成语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谈虎色变    B. 惊弓之鸟    C. 望梅止渴    D. 乐不思蜀

 

如图是根尖的立体和平面结构示意图,识图填写有关根尖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1)①是根尖的__________,是根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部位。

(2)②是根尖的__________,是根__________最快的地方。

(3)③是根尖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分裂出__________

(4)④是根尖的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作用。

 

如图是花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花的雌蕊由[①]_______________、[②]花柱和[③]_______________构成。

(2)图中④是______________ ,它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

(3)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散发出来落到①上,花受精后整个③发育成_______________,③内的胚珠发育成___________

(4)种子中最主要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胚”或“胚乳”)

 

如图是一粒种子及由它萌发形成的幼苗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⑥由[    ]__________ 发育而来,⑦由[    ]__________ 发育而来,⑨由[    ]____________ 发育而来。

(2)幼苗中的⑧结构就是种子中的[④]__________,当其中的营养物质耗尽时,就会凋落,不会成为新植物体的一部分。

(3)种子中哪些结构不会发育成新植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而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动的。这主要是靠什么来拉动的?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在观察了叶片的结构后,晓东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入70゜C的热水中(如图所示),他很快发现叶片表面产生了许多小气泡,并且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象说明(    )

A. 叶片下表面的光照弱

B. 叶片上表面含叶绿体比下表面的多

C. 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D. 叶片下表面的气孔比上表面的气孔多

 

关于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区细胞→成熟区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B. 成熟区导管→根毛细胞→根导管→茎导管

C. 根毛细胞→成熟区导管→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D. 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玉米开花期如果遇到阴雨连绵天气,产量就会降低。下列哪项解释可作为玉米产量下降的原因(    )

A. 风大,气温低,花粉不成熟    B. 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传粉

C. 阴雨,子房不能发育    D. 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

 

一条根能够不断地长长,是由于(    )

A. 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 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C. 成熟区细胞不断的吸水    D. A项+B项

 

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特征是(  )

①有花、果实和种子 ②种子裸露 ③种子不裸露 ④有果皮 ⑤无果皮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    D. ②⑤

 

藻类植物中的衣藻、水绵呈绿色,海带为黄褐色,紫菜为红褐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是生活在海水中    B. 都是多细胞的

C. 都能固着在海底生活    D. 都能释放氧气

 

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与它体内的某种结构有关,该结构是

A. 表膜    B. 食物泡

C. 伸缩泡    D. 收集管

 

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构成胃这一器官的组织有(    )

①上皮组织   ②结缔组织   ③肌肉组织   ④神经组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吃西瓜时,瓜瓤中可以食用的“红色”部分是(   )

A. 结缔组织    B. 营养组织    C. 一个器官    D. 一个系统

 

针对“未洗的手是否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两个问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培养皿

A

B

C

 

 

 

实验步骤

 

将装有牛羊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处理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不作处理

 

 

将A,B,C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出现许多菌落

出现个别菌落

不出现

 

(1)在步骤1中,将装有牛羊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__

(2)在步骤2中,为什么用无菌棉棒取样?答:__.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样面积要相同,目的是__

(3)为了使实验严谨,结构可靠,还应设置__

(4)由A和B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

(5)如果将A和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探究的问题是__

(6)A培养皿出现的菌落中,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的是__的菌落,比较大、呈绒毛状、表面颜色为黄色的是__,的菌落,黄色是__的颜色,一个菌落是由__个细菌或真菌经过__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以下是四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这四种微生物中,不能脱离活细胞生活的是__(填字母),原因是__

(2)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A、B两种生物的繁殖方式分别是____

(3)D生物体的结构是由__组成的.其繁殖方式是__

(4)四种微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的是__(填字母)

 

下面是与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家蚕的发育过程,它的发育要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2)乙、丙两图所示结构反应了两种生殖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在乙结构中,鸡卵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________;在丙结构中,胎儿发育的场所是[  ]___________;胎儿发育成熟后,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丁示青蛙个体发育过程,它的起点是[  ]_________,其幼体蝌蚪有尾,用______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随着发育的进行,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___________,发育为能上陆生活的成蛙。青蛙的这种发育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如图是昆虫两种变态发育全过程中各时期的示意图.图中①为卵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为蛹期,③为幼虫期

B. 为提高蚕丝产量,应延长②时期

C. 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①→②→④

D. 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①→②→③→④

 

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如图表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发育过程与蝗虫相同

B. 该昆虫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C. 若该昆虫是一种害虫,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D. 该昆虫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

A. 植物的扦插、嫁接都属于无性繁殖

B. 鸟卵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白

C.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D. 兔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

 

如图表示青蛙与天鹅的生殖和发育特征,阴影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如(  )

A. 体内受精

B. 有性生殖

C. 变态发育

D. 卵外有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