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莫言写了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 夏天的汉川汈汊湖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D.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丰富了“诵经典,闻书香”的活动。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B. 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 市民秩序井然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lán)  古(gèn)  可歌可(qì)   锋芒毕漏

B. (huì)  持(jīn)  而不舍(qiè)  忧心忡忡

C. (bài)  愧(zuò)  气冲牛(dòu)  大彻大悟

D. (xiá)  育(bǔ)   忍俊不(jīn)  妇儒皆知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激励大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请以“实干”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2)请以“ 因为有了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2)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入梦想、目标、爱等,然后作文;选择题目(1)的另拟题目作文。②观点鲜明,事例和道理论证充分,材料具有时代感。③必须写成议论文。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指出“难受”、“困难”。

B. “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 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C. 本诗以“难”字为文眼,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D.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 表达了两人见面并不难,但期待双方互通音讯的意思。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自笔录                虽人有百

B. 几欲先                送之

C. 主人日再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口体之俸不人也        则心不余之专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抄书之苦,求师之难,生活之艰等三个方面。

B.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是珍惜时间、博览群书、治学有方。

C. 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告诉马生良好的天资、优越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业有成的条件。

D.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4.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时刻离开不得。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他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

1.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⑥段画横线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第②段中宛如“天书”,宛如泼翻豆箩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B. 本文整散结合,多用短语和四字词语,错落有致,使得语言极富节奏感。

C. 本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如“丢头”“缺腿”“少心肝” 等既形象,又使人倍感亲切。

D.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从小勤学书法,晚上常躺在被窝里用手指在被面上书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这个例子可放在第 ⑤段里面。

4.文章④⑤⑥三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母亲的抽屉

陈雪

①我所知的家庭结构,节俭的父亲,通常会配上一个“手很松”的母亲,反之亦然,当然也听说过夫妻俩都挥霍无度,或者夫妻都是一文钱打二十四个结,这些搭配当然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命运,与孩子们的遭遇。

②我的父亲节俭,小钱几乎不花,大钱也要精打细算。母亲则脑中全无算盘,几乎可以说对币值无感,年轻时母亲在工厂帮人煮饭,家里还兼做加工,感觉也是勤劳刻苦,后来家里做生意,都是现金买卖,大钱进出,然而我们家财物完全不经母亲之手,因为钱在她手上,只有花掉一途。母亲用钱手松,却也不买什么奢华品,她与父亲不同,她是个没有物欲的人,除了抽烟喝咖啡,喂流浪猫狗,没什么个人开销,她会无故地把钱花掉,全是因为心软。她最怕碰上推销员了,完全躲不过,跟遇到抢劫没两样,一来担心人家业绩不好,又觉得拒绝了对方会难堪,或是自己脑中没有个“不”字可用,只想赶快买了以脱离彼此都尴尬的处境。

③因为这种个性,母亲很少上街,真要上街了,父亲也只让她带必要的金额,几乎在出门前都演练过了。因为太少上街,大街上对她充满了诱惑,长大后我偶而陪她出门,她总是喜滋滋地看这看那,样样都新鲜好奇,因为只能看不能买,感觉她特别手痒。后来她迷上逛便利商店,因为妹妹给她办了加值卡,她成了闪灵刷手,零食饮料咖啡茶点,见什么都想买,有时见她走出商店,一脸徬徨,真不知她是开心还是迷惑,手上堆满的物品该如何回家交待?沿途就把那些吃喝小物送给其他摊贩朋友。

④我难得回家,除了与家人聚餐,必定会巡视什么似的打开母亲的抽屉,那是客厅茶几底下的置物空间,两扇小门一开,就是母亲所有的秘密了。所谓的秘密,不过就是一些化妆品与药品,昂贵的东西都得偷着买。早些年母亲用的是一种老牌子pola保养品,化妆品则用资生堂,她也曾是穿着入时,打扮得宜的美人。母亲的抽屉随着年岁越来越空,有时,里头还藏着妹妹帮她买回的狗食猫粮,属于她个人的用品渐少。

⑤ 巡视母亲的抽屉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在我心中,母亲是天神般的存在,她的一举一动都是我恋慕的对象,抽屉里的打火机、小剪刀、粉饼、唇膏,全都用些饼干纸盒分装,孩子办家家酒似的,有种奇特的童趣,母亲不善理财,也不善理家,她年轻时就抽烟,对三姑六婆毫无招架之力,是乡下人里最不典型的主妇。我总记得母亲化妆速度快,因为皮肤好,只上粉底,口红一抿,就很漂亮,后来的母亲对于外貌已不注意了,抽屉里的化妆品久久才更换,我会为她添购有着高雅香气的护手霜与乳液,她的抽屉对我不再神秘,而变成我企图窥探母亲内在的容器。母亲都在想些什么呢?她曾经的美貌凋萎蜕变成一慈祥老妇,像那些高山民族满脸皱纹亲切却神秘的巫。我担心她不快乐,我想在她抽屉里放点什么使她开心的小东西,但她说,她什么也不需要。

⑥高中时,我曾与母亲回南部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她总会偷看我的日记,想理解正值青春期的我脑中思维,成年后,我谈着艰难的恋爱,曾有一度与家人决裂,那时,我颤抖着手想给母亲写信,我想起自己从不曾对她说过我心中曲折想法,她看我永远是个优等生,是成年就离家的鹰,她远远看我,从不让我知道她担心。我的母亲善于爱人,特别能理解人的脆弱与无奈,真正不分贵贱,没有成见地看人,她花了一生的时间爱我,而我总是离开她,我在离她最远的地方看见她爱人的力量,终于把中年的我感化成一个越来越柔软的女人,我开始学她化妆,学她爱人,学她那样宽厚地看待生命,我桀傲不驯的脸将来也会变成她那样皱纹满面的模样吗?母亲的抽屉空空如也,只有几件小物,单纯地象征她微小的存在。她安于这样渺小,她眯起眼睛微笑,风霜皱纹如画,仿佛是说,你们快乐,我就满足了。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加点的“喜滋滋”有何表达作用?

3.赏析第⑤中划线句子。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写父亲节俭与母亲花钱手松进行对比,突出赞美了父亲勤劳持家的品质。

B. 母亲抽屉里的秘密全部是些昂贵的化妆品与药品,说明了母亲时尚而热爱生活。

C. 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我”学“她”化妆,学“她”爱人,学“她”那样宽厚地看待生命。

D. 母亲不善理财,却很会理家,井井有条的抽屉就是证明。

5.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6.第⑥段最后一句话“她安于这样渺小,她眯起眼睛微笑,风霜皱纹如画,仿佛是说,你们快乐,我就满足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古诗词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绿丛红橘最宜秋。 欧阳修《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2)淋漓痛饮长亭暮,______________。陆游《哀郢》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句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5)《夜雨寄北》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姥姥逗笑》这一笑剧中,突出写了宝玉、湘云、黛玉、宝钗、王夫人等人的笑,写得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显有隐 ,有详有略。每人一种姿态,一人一副笑貌。

B. 《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 《口技》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正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绝妙。

D. 《智取生辰纲》七人是指晁盖、吴用、杨志、刘唐和三阮。

 

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

②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来卫国御胡。

③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④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

⑤ 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

⑥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

A. ② ①⑤④③⑥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②⑤④①③⑥    D. ④②⑤①③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武当山景区陆续投资千万元对太子坡、紫霄、琼台、金顶和古神道沿路等处28座公厕进行全面改造、维修和扩建。

B. 6月5日上午,十堰市市举行“美丽十堰,我是行动者”庆祝世界环境日、助力三大攻坚战暨万人徒步公益行。

C. 丹江口沧浪洲生态湿地步行桥的主桥由56个红色钢环累积而成,彰显全国56个民族坚定不移跟党走、携手共筑中国梦。

D. 在首届 “湖北工匠”表彰大会上,十堰市绿松石雕刻大师常东方、刺绣大师沈昌慧、茶艺大师李晓梅在展区现场展示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所说的和所发生的一切情况都会像拼板游戏中的一块块图板那样各得其所

B. 光怪陆离的人群,奇异的声响,一齐向她袭来,使她感到恐惧。

C. 小思在做事不认真,总是虚与委蛇,班主任因此多次找他谈话。

D.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所以散步是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成功的演讲,以机智的语言、 ①   的态度、  ②  的气势,让思想的清泉流进每一个听众的心田。爱因斯坦的  ③   ,左拉的  ④   ,公刘的幽默,郭沫若的激情……演讲者睿智的思想、惊人的口才将深深打动你,也必然陶冶你的精神。

A. ①自信②诚恳③精辟④真挚    B. ①诚恳②自信③精辟④真挚

C. 诚恳②自信③真挚④精辟    D. ①真诚②激昂③幽默④真挚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藩篱         酷冬         维维连声         君子固穷

B. 斑斓         轩蔽         独占鳌头         发愤忘食

C. 财赋         支调         优柔寡断         背信弃义

D. 拙病         服辩         主一无适         飞皇腾达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měng)懂       延(mào)       烽(hòu)       万(guǎn)家私

B. (xuàn)门       灯(zhǎn)      土(pī)        (huì)莫如深

C. (chuò)       (càn)水       (qiú)枝       坦荡如(dì)

D. (fěi)翠        (yùn)圈       (chù)立       以身(xùn)职

 

作文

冰冷的脸可以拉开邻里间的距离,温暖的笑容可以拉近陌生人间的距离;伤人的话语可以拉开朋友间的距离,关切的询问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叛逆的行为可以拉开亲情的距离,无私的付出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会有距离,心与心之间会有距离;先进与落后之间有距离,成熟于幼稚之间有距离;能力与能力之间有距离,品格与品格之间有距离;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个人与环境之间有距离。

距离有远有近,距离会远会近,距离会产生也会消失。

请结合生活经历或就感悟到的意思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新闻摘要)

2016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曾两度提及此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

(权威调查)

调查一:

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更是达到36%。近一半受访者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电子阅读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其中50%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

调查二: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三:

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网民心声)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积累了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经验,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证,能给人以重要的精神启迪。

(媒体观点)

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就需要出版部门转变观念,不是只有阅读纸质书籍才叫阅读。我们是不是该将更多纸质书籍的精彩内容搬到网络上?网络上的电子书不少内容低劣,这何尝不是传统出版部门的拱手相让?我们是不是也该依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多创作短小精悍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出版更多的正规电子书?

1.阅读(新闻摘要),简要归纳其内容要点(20字以内)。

2.阅读(权威调查),概括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呈现的三个特点。

3.阅读(网民心声)和(媒体观点),简要陈述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就“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向出版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关于“胖大和尚”的两个故事。(10个字以内)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水浒传》塑造的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________

(2)武松恩怨分明,怒杀西门庆,被发配江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与母大虫顾大嫂不打不相识,并与其丈夫张青结为兄弟。________

(3)《水浒传》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课文《智取生辰纲》,作者通过刻画杨志与众军士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他粗暴急躁的性格特点。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蚕儿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

B. 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和村民们的喜爱与认可。

C. 文章对人物刻画主要运用对比反衬;前半部分写原先老师的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与后面写蒋老师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衬出后者的高尚。

D. 文章结尾写三十年后蒋老师获奖和也做了教师的“我”给蒋老师拿出了珍藏的丝片,揭示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2.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

“我”治伤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师生养蚕丝网

_________

“我”心理感受

新奇

_________

高兴

_________

难过

 

 

3.阅读文章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深刻含义: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2)请写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请结合小说情节说一说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5.请结合全文分析以“蚕儿”做标题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着“空喊读书”这一错误的读书现象展开论述,并在文章第①段提出观点。

B. 空喊读书的三种人中第一种人毛病最轻,最好治。

C. “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这个论据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D. 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

2.请写出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通读全文,结合自己读书的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④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1.下列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未闻也:                               

(2)长跪而之:

(3)魏来求救矣:                               

(4)王欲救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4.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他又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任选一题分析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我选第________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诗句是(      )

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2.末句“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dì   ①   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   甲   (A、崩紧  B、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   ②   放,才能   乙   (A、融解  B、溶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③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dì听________                                    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括号内的词选择正确的答案,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A、崩紧;B、绷紧)            _______________(A、融解;B、溶解)

(3)第③处画线句有语病,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B. 小说中人物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有通过环境的描写。

C.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鲁迅的《故乡》选自文集《朝花夕拾》。

 

古诗文默写。

(1)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

(5)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6)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8)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请以“感谢那次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李红霞的《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第①-⑤段分别写了香椿、_____香椿、___香椿、炸香椿、吃香椿等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3.文题“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4.本文第④段与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何异同?各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开仓济民》,完成后面小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无留牍:没有遗留下的公文。②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___

阻之___________

万余人___________

任之日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任之日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 康肃笑而谴之《卖油翁》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父 老 沿 途 送 之(在主谓间停顿)

曾 任 范 县 令   (在动宾间停顿)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