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两汉律令极为烦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司马昭集羊祜、杜预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余字。律与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字。又从今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二六八年,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知所趋避。从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省约到十二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多少减轻些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久经丧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威安其业而乐其事”,自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晋武帝法制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传,续也”。“统,绪也”。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摘编自夏锦文《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

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主义指的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对共和国的偏爱。……然而共和主义对制度的关注焦点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的。美国革命把共和主义用于全部民族,并通过支持现代民主政体的引入,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在美国版本中,意味着承认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的分离政府。……民主是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小社会,而共和则是采用代议制的共同体。

——摘编自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改造共和主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美国共和主义的发展之处及其原因,并分析孙中山共和思想的历史价值。

 

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A. 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 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 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

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

C.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

A. 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

B. 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C. 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D. 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

A. 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B. 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C. 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D. 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 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 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 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 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 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 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 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 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D. 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 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 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 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 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君臣共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 儒家主张

B. 墨家主张

C. 道家主张

D. 法家主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道:天生民性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此天意也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归之于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 墨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儒家思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