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说惠王中的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

A.政治地位     B.血缘关系

C.居住地域     D. 财产多少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我国“坊”“市”与城镇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周至唐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C、宋代以前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D、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性、生产性增强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

B、南北朝时代烧制出白瓷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种植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畜牧业的出现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