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Ⅰ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二: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请回答:

(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4分) 

(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4分)

(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航海史上,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丝绸之路比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更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4分) 

 

(14分)世纪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届世博会都深深打上了举办国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这届世博会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

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摘自乔继红《历史的启示:世博会是经济大国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4分)

材料二: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纪念年。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当世博会上当时功率最大的600吨柯立斯蒸汽机启动时,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震动。正是在这隆隆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摘编自2010年5月13日《今晚报》

材料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部分美国展品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2)美国选择1876年在费城举办该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分)

材料四: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

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

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2分)该“发现”

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伯利克里

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和产生的朝代。(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2分)材料一、二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3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阐明了对现实的关注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B.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C.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        D.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909年初,《大公报》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人。”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              

①西式建筑        ②近代邮电事业        ③外来宗教       ④西餐、西式服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记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所反映的时代应该是

A.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拉开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的是张弼士1892年在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

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果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           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日本《选择》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它在防止大规模战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解决一些地区性冲突事件和重大危机中又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2006年10月9日,朝鲜不顾联合国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公然进行了核试验,这表明

A.联合国在处理地区间问题上没有约束力  

B.多极化格局下,联合国的作用有待加强

C.法西斯分子卷土重来,欲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D.朝鲜开始崛起,成为了国际格局中的又一极

 

美国解禁外交档案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以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外交上听命于美国

C.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D.美日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中新网2009年8月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

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

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年5月24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B.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文中“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是

A.平等、独立        B.和平、独立       C.自由、平等       D.土地、和平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这里“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第一国际领导人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空想社会主义者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地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这一个光荣的果实,是全国同胞每一个人所应该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发扬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损害,以至于丧失。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抚念当前的满目疮痍,更觉得感想万千,不知所云……”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抗战              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          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日本天皇1937年9月2日发出的《宣战诏书》称:“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扬忠勇,只为促进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期望帝国臣民鉴于今日之局势,忠诚奉公,同心协力,以襄助达到所期之目的。”这段话最能证明的是

A.天皇是日本人的神圣偶像              B.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军队最高统帅

C.天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负责人  D.天皇为东亚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动员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儿的条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