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B. 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 国共两党开始酝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曾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 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

 

《蒋总统集》记载某一时期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此时期国民党成分的变化反映出    

A.国共实现了党内合作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知识分子的进一步觉醒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 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

B. 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 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

D. 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了

A. 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 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 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 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 清政府的反动性日益暴露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 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 清政府已完全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下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 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 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在此费正清

A.支持了鸦片故争是一场商业战争的观点

B.揭示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C.阐释了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战争结果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既要保持皇权的绝对高度集中,又要解决决策低效的矛盾,这在洪武(朱元璋年号)年代并没有通过制度变革的方式得到完成和实现,但它为后世嗣君的政治变革指明了方向并预留了空间。”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设内阁是君主集权体制的一次调整

B. 朱元璋的勤政引起了明朝制度变革

C. 明代政治变革预示了社会进步趋势

D. 朱元璋的改革为集权提供制度保障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令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制度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立法能扩大政治参与,把体制外的反对要素纳入体制内,消弭抵触心理。轮番任期原则通过立法尽力防范权力腐变,对那些“损公自肥”的官员进行严惩,对为政清廉者立法嘉奖,体现了用良法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和制约的民权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权思想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启示》

材料二: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对近代欧美制度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战争,美国随即高调介入。美俄双方舰队在黑海形成对峙,有人将之称为“新冷战”。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 “冷战”结束后天下并不太平

B. 美国干预别国和地区事务

C. 美俄关系趋向紧张

D. 形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

 

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就预见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留下了一个地缘政治的黑洞,而具有帝国冲动的俄罗斯很可能与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发生冲突。他还说过: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必将两败俱伤

B. 美俄的霸权行径遭国际社会唾弃

C. 是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性反思

D. 美国政治家将俄国视为称霸障碍

 

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快乐颂》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永别了,不列颠!’”。这段文字应如何理解最为恰当

A. 英国的资本主义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

B. 大英的自由民主对抗纳粹的扩张主义

C. 英国文化优越感担心美国的霸权优势

D. 大英的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统一主义

 

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中的美苏)面临了许多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盟国,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寻求摆脱超级大国干涉的小国。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挑战意指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B.小国泛指崛起中的第三世界国家

C.美国盟国的挑战来自欧盟与日本   

D.苏联盟国的挑战来自东盟与东欧

 

(题文)2014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安倍曾称,“为使联合国顺应21世纪时代变化进行相应改革,日本愿意发挥带头作用。”演讲中安倍表示,“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安倍的言论表明日本

A. 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

B. 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C. 谋求与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地位

D.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题文)《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A. 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独占鳌头

B. 接受关贸总协定

C. 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 客观上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该材料表明

A. 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新格局形成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区域集团化发展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美苏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铁幕演说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A.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出现

C. 美苏经济对抗取代政治对抗

D. 美国要恢复欧洲经济以遏制苏联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七月流血事件

C. 苏联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