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文称:“西洋人必须改变他们对于东方的观念,我们中国当然也应该尊重西方国家,在我们所要兴建的未来世界里,不应当再有谁是优秀谁是低劣的思想存在,应当人人平等”。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谋求摆脱不平等条约制度束缚

C. 抗拒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

D. 确立以争取美援为主的外交方针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首先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这一措施的结果是

A. 便于官僚资本搜刮百姓

B. 推动中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C.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D. 致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舞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前后,(简玉阶)携少量资金回国,注意到卷烟业前途将大有发展,于是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仅仅小规模的经营,无异于从南洋贩运卷烟之商人。1906年投资十万元,在香港正式开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5年资本额增为一百万元。。。。。1918年增加资本五百万元,大规模地扩建了上海工厂,一时变成了中国卷烟业的巨子。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为什么?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概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并以史实加以说明。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

[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许金城在《国民野史》中这样描述: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爆竹,举行公宴庆祝。这样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洋务运动中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后

 

1876年,发昌机器厂在《申报》刊登广告,称该厂“专造大小轮船机器,已造起数艘,快马如飞”。1893年该厂生产的“汉阳号”轮船卖给朝鲜商人。这表明近代中国轮船行业

A. 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

B. 与西方轮船行业展开竞争经营

C. 成为近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D.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洋务运动时期

D. 戊戌变法时期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对此,一些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             

A.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是

A. 蒸汽机    B. 电灯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葡萄牙占据的澳门一度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这里为中心,曾建立起几条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如图).下列对这种贸易的评述,正确的是(  )

 

澳门﹣﹣暹罗(泰国)﹣﹣马六甲﹣﹣果阿(印度)﹣﹣里斯本

澳门﹣﹣长崎

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A. 它兴起于13世纪,以葡萄牙为主导

B. 它说明中国已经全面卷入世界市场

C. 它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并成为主要货币

D. 它刺激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形成

 

“1487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风变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地经过了海角。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文中的“他”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题文)“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庶的描述(  )

A.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 是西欧远洋航行的精神动力

C. 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 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估乐客》诗反映了

A.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B. 一些商人遭到劫杀,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C. 一些商人富可敌国、势撼乾坤。

D. 一些商人与官府勾结、穷奢极欲。

 

明万历史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A. 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 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 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

A. 西汉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清时期

 

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     )

A. 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 冶金业高度发达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D. 小农经济的推动

 

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 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

B. 铁犁牛耕使用

C. 井田制瓦解

D. 赋税制度改革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耕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A. 耦犁

B. 曲辕犁

C. 翻车

D. 筒车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         B.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新兴势力的崛起

 

1947年杜鲁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并将其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由此判断他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 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 共同敌人法西斯被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有评论说,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

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闺江公园南园隆重举行,活动内容有:民俗文化仪式、两岸民俗展演大舞台、海峡两岸民俗队伍大巡游、传统民俗项目展示、民俗手工动体验、海峡两岸美食展示、茉莉花茶艺展示等七大板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文化认同是两岸交流的新渠道    B. 海峡两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C.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是在

A.1978年         B.1992年          C.1997年         D.1999年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