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

 

 

阶段

体系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建国后~1995年)

苏联体现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意识形态浓,体现了“五种意识形态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是否体现阶级斗争成为判断历史事实是否重要并是否应纳入书中的标准。

第二阶段(1996

~2004年)

苏联体系逐渐淡化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体系

开始逐步淡化意识形态,注重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政治史内容相对减少,突出经济史和文化史。

第三阶段(2005至2017)

文明史观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完全打破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线”的通史体系,采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为历史发展线索,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构建历史体系。不仅涵盖了以往通史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还包含了宗教、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

 

 

从材料中提取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德国启蒙运动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戏剧来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启蒙运动的政治社会纬度在德国得不到张扬,他们的努力集中在哲学文学中,其成果集中在理论上。这说明

A. 德法两国的启蒙运动存在着本质差异

B. 德国启蒙运动的成就与效果不明显

C. 实现民族国家统一是德国的首要任务

D. 德国启蒙思想家不以追求理性为目的

 

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 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 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

 

英国在原始积累末期和工业革命初期,生产技术不够发达,资本家除了积极进行技术革命之外,主要靠剥削劳动力的数量来扩大生产和增加利润。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寡成为经济学家衡量一国贫富的标准之一。其意在表达

A. 英国大量使用童工来增加利润

B. 英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世界

C. 英国会鼓励生育以此促人口增长

D. 法国人口增长高于同期的英国

 

下图为漫画“隔岸观火”,反映了1995年,墨西哥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情况。该漫画意在主要说明

A. 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到美国

B. 墨西哥是自由贸易区受害者

C.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引发危机

D. 此时美国与墨西哥一体化有限

 

1960年,时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的谢茨施耐德在《半主权的人民》一书中指出,民主、共和两党的动员对象主要是社会的中上阶层,忽略了人口的另一半——几千万不投票的选民。可见

A. 美国民主政治失去了积极意义

B. 美国政党政治发生根本性变化

C. 美国人民已不再参与政治生活

D. 人民主权理念受到了极大挑战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4)指出“来自戴尔波伊并使他们感到很大恐怖的可怕的神托也没有打动、雅典人离开希腊,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国土上面,鼓起勇气来等候侵略他们国土的人们。”这说明希罗多德

A. 具有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B. 极力反对希腊的宗教信仰

C. 赞扬发达的雅典民主政治

D. 害怕神权的力量影响雅典

 

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反映了

提出的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1957年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C. 我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948年9月颁布的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部门的党委、党组,均必须健全党委会议制度。此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专门讲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从更广阔的层面丰富和充实了党委制的内容。这体现了

A. 党内民主发展的紧迫性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

C. 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 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诉求

 

为了保持法币法定汇价稳定,国民政府由中国、中央、交通三家银行无限制买卖。但在民国26年7月7日至8月13日,银行提存与资金外逃现象严重。8月15日,财政部颁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7条。规定从次日起,存户每周只能提取150元。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变化说明

A. 法币出现大幅贬值

B. 中日军事对抗激烈

C. 政府金融体系崩溃

D. 日本推行了经济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主修俄语。这期间,由于对现状极度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秋白的苦闷彷徨达到了极点,他自称这段时间是他“最枯寂的生涯”。1920年秋白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前往莫斯科,撰写了大量通讯,介绍苏俄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在苏俄期间,多次会见列宁、托洛茨基等领导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1923年为中共三大起草党纲草案。1924年,参与国民党一大大会宣言起草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秋白参加了南昌起义的决策,主持了八七会议,并作了《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1930年后,瞿秋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鲁迅一起,领导了中国革命文化运动。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敌人对秋白软硬兼施,劝降、诱降均告失败,6月18日,秋白赴刑场,一路上神态坦然,用俄语吟诵《国际歌》,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声中,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瞿秋白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贡献。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赫鲁晓夫执政后,制定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新战略,即“三和路线”。1955年5月苏联放弃长期坚持的只有先解决德国问题才能签订对奥和约的立场,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四大国对奥的分占和管制。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战后两国首脑首次最高级会晤——戴维营会谈,此后又于1961年同肯尼迪总统举行了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在苏联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箭核战略”,认为苏美军事差距已经缩小,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对不愿接受其控制的东欧国家,苏联施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干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苏东国家经济、军事合作的场所,同时也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了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力图以此影响受援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加深它们同苏联的关系,并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摘编自金学明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实施情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举办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自本,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这反映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竞争

C. 培养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无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起点推回到多久远,工业资本主义——矿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之摆脱了前工业社会共有的制约——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C.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成熟

D.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1870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这一规定

A. 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

B. 扩大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C. 使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

D. 折射出美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 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 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 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

B. 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

C. 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

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这一运动

A. 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 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 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 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

B. 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

C.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

 

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

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嵩焘(1818 年-1891年),晚清外交家,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1847年进士,1852年办团练,入曾国藩幕。1876年派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他认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来,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并指出,其时中国与西方在人类文明发展序列中的位置已经逆转,“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现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他还痛斥士大夫昧于大势,“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9年1月,基辛格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其合法性和均势的存在,大国之间要通过协调而不是革命、战备及军备竟赛来实现和平均势。他指出,正在出现的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变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美国外交须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成胁,并强调出于西方的责任,美国有义务阻止苏联的扩张。基于此,尼克松政府将巩国西方联盟作为对苏外交取得突破的基础;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将美国从无限制的全球干预,转向权衡轻重援急、有选择的确主重点地区。

——摘编自龚洪烈《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与战略

(1) 根据材料,概括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辛格外交思想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慎用死刑”的法律思想,汉代对两千石以上官吏死刑集须皇帝复核,北魏时又规定死刑案件要奏报中央,隋初《开皇律》规定了“三复奏”的死刑核准形式,隋末法制敗坏,“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盗者籍没全家”,致使“百姓怨嗟,天下大溃”。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即布宽大之令”,适用死刑之罪仅四项。太宗时形成了“五复奏”和“三复奏”制度:“五复奏”主要适用于京师的死刑案件,“三复奏”主要适用于各地的死刑案件。死刑案件须上报中央,刑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都省及御更台可从不同角度对无刑进行复核,报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如果死刑案件不待复奏而执行死刑,法官要被追责问罪。玄宗后期,“降死罪从流”成为定制,赦免权成为皇帝掌握死刑执行权的最终手段。自此,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完备定型。

——摘编自王宏治《唐代死刑复核制度探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变革的意义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