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

B.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凋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D. 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

 

图是发行于1881年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经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存世最早的老股票。此股份票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发展艰难  

B.清政府财政陷入困境无力继续支持洋务事业

C.民间资本已成为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D.洋务派民用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 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 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 “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C.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近现代史上,美国经常在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清政府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发生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 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在本质上表明

A. 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 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C.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D. 美国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

 

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

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19世纪70年代,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这一现象说明

A. 民族工业仅仅在19世纪70年代得到发展

B. 中外合资是民族工业的唯一出路

C.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D. 外国资本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生存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

A.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 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观察下图,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发行的纪念金币。该金币应发行于

A. 1999年

B. 2000年

C. 2004年

D. 2008年

 

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A.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C. 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 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伯恩斯在《罗斯福:狮子与狐狸》中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

A.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B. 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

C. 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D.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勇士的原因是他们

A.最早绕过非洲最南段,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第一次达到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D.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    )

A. 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 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C. 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 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 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 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 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

D. 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

A. 地主    B. 资本家    C. 工人    D. 农民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

A. 农业的产生

B. 商业的发展

C. 手工业的进步

D. 城市的变迁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 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胡佛认为“经济不景气的问题决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坚持自由放任   B.加强立法监控

C.行政干预危机   D.限制市场调节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中共十四大召开

C.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中共十五大召开

 

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材料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各国经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2)材料二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中有何体现?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