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图1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2可作为汉代棉纺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3反映了东汉时地方政府对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4在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

B. 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 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 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 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    D. 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农业发展的推动    B. 重衣抑商的影响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手工业技术变革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表为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据此可知,影响人口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公元前220年

公元2年(西汉)

220--265年

280年(晋)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人口数

估计2000万人

5959万人

767万人(三国相加)

1616万人

4844万人

 

 

A. 经济发展的状况

B. 国家的人口政策

C. 国家的统一与否

D. 农民负担的轻重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C.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目的是

A.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B.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D. 缓和矛盾,稳定边疆

 

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还建立起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A. 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

B. 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

 

所谓往往特指公权,是国家和公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赋子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权力,是一种庄严的托付,意味着神圣的责任。对掌权者而言,断不可化公权为私器,随意挥霍、任意妄为。隋唐时期,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 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

D. 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的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C. 家族团结的需要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 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 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 武氏被迫移住至上阳官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

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A. 《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 《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 《盂子》:春秋无义战

D. 《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A. 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 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 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 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 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 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 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 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 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 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 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 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C. 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D. 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