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遵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B. 通过参观遵义会址,使同学们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 C.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给他。 D. 每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的原因?
|
|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B.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 C.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等,让干部鼓足干劲。 D.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
|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 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 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 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
|
语言运用——说说下列语句在刻画人物方面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_______)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_______)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_______)
|
|
语言运用——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________》等。文中提到的“默存”是其丈夫_______的字。
|
|
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绷带(______) 取缔(______) 滞笨(______) 眼翳(______) 骷髅(______) 攥着(______) 伛着(______) 愧怍(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小诗《苔》,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300年前,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于潮湿温阴暗处的苔花;300年后,一位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教会贵州乌蒙山下的孩子们吟唱这首诗,来鼓励孩子们。 请根据你对这首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
|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未成年人的交通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校决定以“我与交通安全”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在交通安全方面可以做些什么?请列举四条。 2.在撰写有关交通安全的演讲稿中,你需要用一段话来阐述关注交通安全的意义,请以100-120字的篇幅表达出来,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符合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圈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唤着陌生的空气,思付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运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1.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关于“火车记忆”的三个片段,请概括。 片段一:小时候去济南老火车站的兴奋与神秘感。 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语境,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3.文中“现在的离别”和“旧时的离别”有什么不同 4.文章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火车”一词失去了怎样的情感重量?
|
|
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2)只愿君心似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在河之洲 (4)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5) ___________________,弗敢加也,必以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