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B.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C. 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D. 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为什么现在有的中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对感人的事情 ? (2)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 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3)然而蝉卵置身于芮这个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 ,真令人惊讶。 A. 不动声色 滔滔不绝 顾忌 B. 漠不关心 更新不断 顾及 C. 从容不迫 络绎不绝 顾及 D. 无动于衷 接连不断 顾忌
|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轻盈 娴熟 油光可鉴 精疲力尽 B. 蒙昧 狼藉 潜滋暗长 藏污纳垢 C. 古朴 映衬 交头接耳 重峦叠幛 D. 擅长 摄取 惟妙惟肖 摩肩接踵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蔓延/烂漫 踌躇/田畴 B. 悄然/料峭 凋谢/格调 C. 崎岖/秀颀 虬枝/遒劲 D. 遏制/恶劣 主宰/记载
|
|
生活中,“幸福”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的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并且,也许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可能在别人那里会显得平平常常…… 请以“晒晒我的小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阅读秦文君的《一个走运的人》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③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④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⑤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⑥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⑦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⑧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⑨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⑩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小说①~⑧段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请结合上下文,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试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本文第⑩段与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结尾的艺术。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述两文结尾的相同点,从作品主旨角度简析两文结尾的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母亲的心》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题“母亲的心”,在文中具体指有哪两种“心”(心理、情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韩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完成后面小题。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要“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
|
|
阅读《周处》,完成后面小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并皆暴犯百姓 ( ) ②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③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 ④乃入吴寻二陆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博学而笃志。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或 说 处 杀 虎 斩 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选文,概括周处终为“忠臣孝子”的原因。
|
|
比较阅读刘禹锡的《秋词》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因此不能成为让“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之物。 C. 《秋词》和《天净沙•秋思》都表达出各自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 《天净沙·秋思》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3.同样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