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株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②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③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④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其随机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做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⑤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于是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后,如何获得火种呢? ⑥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掠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几乎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2.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滩头年画 ①在湖南隆回县的滩头古镇,可以看到一些老旧的木门上贴着一张张年画,大红大绿,鲜艳浓郁,年画上的神像或威风凛凛,或一团和气,使古旧的民居与小巷充满着别致的生活气息。 ②滩头镇始称“楚南滩镇”,北傍九龙山脉,楠竹遍野,清泉相绕,民风淳朴,这里孕育了驰名中外的民间艺术——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集湘楚民风艺术与民俗之大成,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③滩头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在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当时,滩头镇上的手工作坊有一百余家,其中以“忠良美”“生盛昌”“和顺昌”“正大昌”等较为有名。一幅滩头年画的出品,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年画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 ④年画印制之前,先在当地的古法土纸刷上一层白粉(取自本地峡山口的岩浆泥),刷过白粉后的土纸上色饱和均匀,保存时间长。年画版采用当地老梨木刻制,印制时,木版套色和手绘相结合,人物面部常常是手绘,即“开脸”。“开脸”是一幅年画中的点睛之笔,以煤黑色点染瞳孔,以玫红色渲染面颊及双唇,以宽笔勾画胡须,经此一番,人物便形神兼具了。 ⑤湖南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湘西素有贴门神之习俗。因此滩头年画中不乏神祗画像,用以辟邪祈福。其中《苗族英雄》是滩头年画中的保留题材。苗族英雄头顶披风,一手持梅枝、如意,一手执鞭、锏,是由秦叔宝、尉迟恭演变而成的民间偶像,深受湘黔苗族人民的喜爱。滩头年画还描绘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戏剧故事、神话故事,如《西湖借伞》《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西厢记》《老鼠娶亲》《和气致祥》等。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质朴动人的故事,寄托着底层民众单纯、朴实的美好心愿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⑥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 ⑦滩头年画以鲜艳奔放的色彩、古拙夸张的造型,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许多年画流派逐渐趋于文人化、雅化时,滩头年画始终坚守着原生态的乡土民俗与质朴的民间风韵,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悠久的湘楚文化底蕴。 1.阅读全文,概括“滩头年画”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内容理解概括) 2.赏析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 (1)一幅滩头年画的出品,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年画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 (2)苗族英雄头顶披风,一手持梅枝、如意,一手执鞭、锏,是由秦叔宝、尉迟恭演变而成的民间偶像,深受湘黔苗族人民的喜爱。 3.文章第⑥段引用鲁迅《朝花夕拾》中对滩头年画的描述有什么好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滩头年画”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老玩意儿”。想想你的家乡都有哪些“老玩意儿”,请写出一种并简述其制作过程。(拓展延伸)
|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①目前,来自海上的恐怖袭击、海盗、走私以及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越猫獗。 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为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观测塔,而是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陆、海、空等多种海岸监视 系统。 ②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了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 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 覆盖范围。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方便快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 ③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它可以将水下需要探测的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 ④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系统是美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 8 0 0公里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 0 0公里。 ⑤卫星定位系统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可以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体制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 1.文章以“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为题有什么好处? 2.通读全文,看看第②段与第③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3.陆地海岸监视系统包括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 5.高科技的发展在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少于两个)。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署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热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旱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旱稻施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①②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也由此制订了《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关的节气名称,将农事歌补充完整 (1)______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 (2)______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 (3)______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 (注: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
|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琉璃 ①琉璃,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出成就之一。“本来轮廓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乎无瑕疵可指。”古建专家林徽因曾对琉璃瓦这样赞誉。 ②琉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用于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的点缀和镶嵌。历史上,烧制琉璃最负盛名者有三家:河津吕家、太原马庄苏家、阳城后则腰乔家。太原马庄苏家是山西琉璃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北京故宫的一次修缮中,专家们发现,背后写有“马庄山头苏氏”的黄色琉璃瓦正是山西苏氏琉璃。 ③作为琉璃艺术之乡,山西苏氏琉璃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嘉靖以来,苏家便开始为皇宫制作琉璃瓦片。苏氏琉璃为古法琉璃,是一种集陶瓷、建筑、雕塑、宗教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苏氏琉璃的制作过程漫长而繁冗,需要经过选料、粉碎、陈腐、揉泥、塑型、烘干、塑烧、釉烧、镶嵌等工序,一个宏丽的琉璃作品才得以诞生。其中,釉烧是整个生产过程成败的关键。琉璃是动态釉,对温度的高低、釉材的厚薄要求都极为挑剔,稍一变动,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苏氏琉璃用陶土制胎,表面施以琉璃釉,或一次烧成,或二次烧成;其成品色彩鲜亮明快,外表光可鉴人,立体感强而极富生气,无论是花鸟人物,还是鹤鹿等祥灵瑞兽,均生动鲜活,精美异常。 ④苏永军是苏氏琉璃的第八代传人,如今虽已近花甲之年,却仍未止于所成。他与师傅葛原生合作,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破解了琉璃釉彩的最高技术——炼制名贵孔雀蓝釉的配方。这种釉彩属于熔块釉,需将8种原料高温烧制,烧下液体,成色后捞出,经过冷却,再封水涂上陶胎,方显现出孔雀蓝的华美与尊贵。此外,苏永军成功地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煤气,一举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赋予琉璃艺术绿色的生命。 ⑤尤值称道的是,苏永军将琉璃转向了更具艺术性的文创产品开发,让琉璃制作工艺登上了一座全新的高峰。其原生研发的孔雀蓝、宫廷黄以及各色琉璃牌匾,行书潇洒飘逸,隶书古拙圆润,将书法的精气神原滋原味地塑造出来。 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认为琉璃易脆,但明清时期的苏氏琉璃历经几百年,却依旧光滑莹洁。山西解州关帝庙为我国武庙之冠,建于隋,修于明清,整座庙宇的屋顶几乎全用琉璃覆盖,上有仙人、大吻、武士、马、牛等百余尊形象。除此之外,更有龙、凤、花卉满布脊身,色彩斑斓,辉煌璀璨,凝固着过往的历史。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山西苏氏琉璃”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 2.苏永军作为苏氏琉璃的第八代传人为苏氏琉璃的发展做出了哪些成就?(局部提取概括) 3.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设计人员为什么会选用“琉璃黄”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专用色彩?(材料分析探究) (链接材料) 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北京最亮丽的色彩。“琉璃黄”是北京城市风光特有的颜色,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将在奥运会专用色彩系统中扮演明亮与欢快的角色。
|
|
(2019邯郸三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霉菌的功过 ①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儿:穿过的衣服、鞋帽,用过的皮包、浆糊,吃剩下的馒头、糕点,放置的水果、酱制品等等,放上一段时间以后,它们上面就会长出一点点、一堆堆、一簇簇绒毛般的东西,还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霉味。 ②特别是在黄梅天,这种长霉的现象更是常见啦!你可能由此而产生一种对霉的厌恶情绪。 ③霉是什么呢?霉属于真菌,叫霉菌。常见的霉菌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等。 ④自从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对霉菌了解得更清楚了。霉菌形成的菌落,开始的时候颜色很淡,随着菌丝不断扩展蔓延,颜色就逐渐加深;常见的有黑、绿、白、灰、棕和土黄等色。它们的形状,有的像绒毯,有的像棉絮、蜘蛛网,菌丝宽几毫米,肉眼往往也能看得见。菌丝是单细胞的或者多细胞的分枝,上面还能产生出孢子来进行繁殖。 ⑤应该说,霉菌对于人类有功有过。的确,有些霉菌会引起衣服、食物和物品的霉烂,使人和动植物得病。比如,小麦赤霉、稻恶苗赤霉会引起小麦、水稻病害,黑根霉引起甘薯得软腐病,青霉引起柑橘得青霉病等等。 ⑥你买来的橘子,时间放长了,往往会看到橘子皮烂了一块,周围有绿色的一圈,上面竖立着许许多多绿绒毛。你剥开橘皮,发现里面的橘瓣也腐败了。如果尝一下,怪苦的,赶忙吐出来,嘴里还会残留苦味。这是青霉在作怪,它分解吸收橘子里面的营养,供自己发育的需要,排出废物,腐蚀整个橘子,使橘子从外表一直烂到了里面。人们吃了这种腐败的橘子以后,带苦味的毒素就会在消化道里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炎或胃炎。 ⑦发霉的花生和玉米,往往寄生一种黄曲霉菌,其中有些菌株会产生一种带有荧光的黄曲霉毒素。人、畜吃了发霉的花生、玉米以后,常会引起肝癌。这种毒素要在280~300摄氏度才会被破坏,一般的煮或炒,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因此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一定不能吃。 ⑧霉的利用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了。周代,有种专职的官员,专门从黄色曲霉中取得一种黄色的液体,来染制皇后穿的黄色袍服——黄衣。古人不仅早就知道用霉来制酱,还懂得用豆腐和浆糊上的霉来治疗伤口出血和疮痈等疾病,能起消炎和愈合伤口的作用。 ⑨豆腐乳怎么那么好吃呢?原来,它是用豆腐切成小块,接种了毛霉菌而制成的。这不仅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还把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其他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吃起来就显得鲜美可口了。 ⑩曲霉中的米曲霉、酱油曲霉在发酵工业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酿制酱和酱油,还可用来生产淀粉酶、蛋毛霉曲霉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等。 ⑪霉菌除了进行食品加工以外,还可以生产工业原料,比如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等;制造抗菌素,比如青霉素、灰黄霉素等等。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士兵的生命,因为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神奇的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⑫现在,人们发现,霉菌中的蝗菌,能治蝗虫;武氏虫草菌能消灭松毛虫。白僵菌更是杀虫的能手,能扑灭玉米螟、茶毒蛾、松毛虫、黄地老虎和苹果食心虫等三千多种害虫。人们用人工培养的白僵菌,制成菌粉,喷洒到农作物上,害虫吃了以后,就会害上白僵病而死去。 如果蚕宝宝吃了白僵菌粉,也会患“白僵病”,对养蚕业就会有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菌粉时,就得注意啦。 1.根据文意,给“霉菌”下个定义。(说明对象,下定义) 2.根据全文,归纳“霉”的“功”与“过”有哪些?请分条回答。(信息提取与概括) 3.第④段描写“霉”在显微镜下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句段作用) 4.奶奶家中有一袋发霉的花生,但是奶奶舍不得扔掉,说炒炒还可以吃。请你用文中的相关知识劝说奶奶。(语言表达、分析探究)
|
|
(2019湖北宜昌节选)人文悦读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象征,那么,诗书画则是历代通才大家的文化代码。无诗无以言志,无书无以寄情,无画无以致雅。水墨丹青,光耀中华。 ___________ 李可染 ①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②写字画线最根本的一条是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古人名之曰“平”,这是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最好的形容。只有明白了“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徐等变化。用笔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均,所用力量不能悬殊太大。黄宾虹说幼时学书法,开头写“大”字只有五个“点”,就是起落笔太重,行笔太轻,力量悬殊,形成线条的空虚,书家把这叫做“系马桩”。 ③唐人论画:“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决不可笔到意不到。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这种用笔看似痛快实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这是笔法中极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④我在齐白石家十年,主要在于学习他笔墨上的功夫。他画大写意画,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实则他行笔很慢。他画枝干、荷梗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截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力平而留,到处可收。齐师笔法达到高峰,在他的画上常常题着:“白石老人一挥”。我在他身边,见他作画写字,严肃认真、沉着缓慢,心里不时冒出一句潜词:“我看老师作画从来就没有‘挥’过。” ⑤黄宾虹论笔墨,以我浅见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黄老作画,笔在纸上摩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我曾戏问黄师,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滑。笔尖遇到纸的阻力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诗云“笔落春蚕食叶声”。黄老师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⑥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我国历代画家、书家在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实在值得我辈仰止,发扬光大。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拟标题,说明对象) 2.与西洋画相比较,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信息提取) 3.中国书画家写字画线的基本笔法是什么?常见变式有哪些?(信息提取) 4.作者所主张的“笔墨功夫”有哪些要点?请摘录下来。(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
|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檀香扇 ①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传统手工艺术之乡,随着无数精美的手工艺品走出苏州,苏州手工艺术早已享誉世界。而苏州檀香扇,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苏州檀香扇,不仅名列中国四大名扇之一,更有“扇中之王”的美誉。檀香扇,顾名思义,就是用檀香木为主材料制成的扇子。檀香木,又名旃檀,木质坚硬且天然奇香,用之制成檀香扇后,所谓一扇在手,清香四溢,盛暑时可驱热纳凉,清爽沁脾;秋冬时将其放入箱筐中,香染衣物的同时又可驱虫防蛀,即使用上十年八年,扇子亦芳香如故。 ③苏州檀香扇以雅致精美著称,主要分为摺扇与宫扇两种。摺扇多为男式,特点在于制作精良、富于变化。匠人们会根据持扇者的性别、年龄、身材,以及南北地区、季节气候、持扇用途等等要素的不同,从而制作长短宽窄、大小粗细不同的摺扇,而且即使微如粒米的扇头钉盖,也要烫出种种花纹,花样百出,妙趣无穷。而宫扇又称团扇,扇面多为绢制,绢面素淡,轻盈细秀,并有彩绘、雕刻或镶嵌等装饰。宫扇的扇形较多,有铜镜式、宫灯式、金钟式等数种,造型小巧玲珑,扇骨扇边又饰有花纹图案,加上扇面之画秀丽隽永,艳而不俗,多为女性所喜爱。 ④如此精巧的艺术品,制作工序自然繁琐复杂。根据扇形的不同,具体工序亦有区别,但基本包括选料、锯工、造型、拉花、烫花、雕花、绘画等十多道工序。选料是第一步,也是决定成品质量的关键步骤,需香味清雅纯正、色泽明黄、木质纯净的檀香木。将选好的木料切锯之后,需要制作扇骨的造型,扇骨定型之后便到拉花。拉花是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特制的工具在扇子的篾片上拉出孔眼,孔眼细密,数量庞大,因此难度也极高。所有的工序中,扇面绘画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是整个作品的美感承载,也是决定作品艺术成就高低的关键。绘画的样式、题材、色调的配合丰富多样,有着极大的艺术发挥空间。 ⑤在檀香扇上,匠人们将自身的手工艺术发挥利用到了极致。从题材来说,匠人们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蔬菜、鱼虫等;在做工上,又采用了手工拉、烫、绘以及精雕细刻等多种工艺手法,做出来的成品造型奇特精致,极富立体感与层次感,视之栩栩如生、意趣盎然,令人惊叹不已。 ⑥手持苏州檀香扇,拂动间幽香阵阵,扑鼻而来。它既可用作生活中实用的工具,又可当作一件雅致精美的艺术品,值得人们鉴赏、收藏。 1.阅读文章②~④段,根据内容及提示,概括③④两段的主要内容。(段落内容概括) 第②段:苏州檀香扇的制作材料和用途。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众多民间艺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我们丰富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像苏州檀香扇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还有很多,请任意写出三个民间工艺名称。(拓展延伸) 3.结合选文第④段内容,用说明性文字简单介绍苏州檀香扇的制作工序。(用说明性文字介绍)
|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生素A——眼睛的守护神 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在人体内含量极微,但在生长发育、机体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所知的维生素有几十种,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有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 ②不久前,英国驾驶员和车辆牌照局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呼吁驾驶员重新检测视力,以保证行车安全。人们往往都会想到要告诫司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似乎从未从眼睛上去谈安全。但在营养学的“基础营养”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能看到一幅图片——漆黑的夜,两辆车行驶在路上,第一辆车的前面有很大一块亮光,亮光的边缘处现出路边的一块警示牌:“SLOW”(慢);第二辆车前只有一小块亮光,那块“SLOW”的警示牌已全部融进夜色。这并不是说两辆车的车灯不一样,两块大小不同的亮光是两位司机在车中的不同视野。第二位司机暗光视觉不好,分辨不出黑暗中的物体,等于人为缩小了亮光的范围。 ③为什么暗光视觉会带来天壤之别的景象?这不能不说到维生素A。 ④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什么它对眼睛如此重要呢?因为它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视网膜就如同底片,它会将眼睛接收到的光线进行成像,最后在大脑中形成视觉。维生素A就是底片中的感光材料。如果眼睛缺乏维生素A,就无法使照片感光,也就不能产生视觉。 ⑤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后,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但过一会儿就能逐渐在一定的照度下看清物体,这一过程被称为“暗适应”。人体内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到暗适应时间的长短,维生素A不足时,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就会降低,“看清”物体的时间会延长。由于在黑暗中看东西会比白天消耗更多的维生素A,因此维生素A严重不足时就会发生夜盲症。 ⑥在很长时间内,人们一直未能找到该病的发病原因。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认识到夜盲症是一种维生素A的缺乏病。 ⑦虽然今天物质生活丰富,餐桌上琳琅满目,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再发生夜盲症了。但现在是网络时代,电脑、手机,干不完的活儿,玩不够的游戏,哪样都离不开眼睛的高强度工作,很多人都会出现眼睛干涩甚至视力下降等情况。不少人挑食、节食,维生素A的摄入远达不到推荐量,所以眼睛缺营养的人不在少数。 ⑧从1982年开始,我国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营养调查,至今已完成了4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种营养素我们已经缺了30多年,而且还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4种营养素之一就是维生素A。 ⑨要检验一下眼睛的营养也不难。当日落之后,在光线昏暗的办公区或学校的楼道里,在楼梯上走几个来回就知道了。如果感觉视线有些模糊,上下楼梯有些哆哆嗦嗦的,那就赶紧补充点维生素A吧。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3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维生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微,但在生长发育、机体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维生素A不足时,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就会降低,“看清”物体的时间会延长。 C.在20世纪之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夜盲症是一种维生素A的缺乏病。 D.如果在昏暗的地方感觉视线有些模糊,那就说明身体可能缺乏维生素A。 2.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段作用)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维生素A以及怎样补充维生素A的认识。(谈认识) (材料一) 维生素A在动物性食物,如动物内脏、蛋类、乳类中含量丰富。一般100克猪肝中含维生素A约5000微摩尔质量,100克牛肝和羊肝中约含20000微摩尔质量。一般成年人每天仅需要800微摩尔质量的维生素A,如果维生素A摄入量超过3000微克就会有中毒的危险。 (材料二) 实验证明,胡萝卜素很容易被氧化为维生素A。蔬菜水果中含有胡萝卜素,食用它们会不会也有中毒危险呢?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蔬菜的每日摄入量为300~500克,水果为200~350克。依照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6∶1的转化率,完全不用担心中毒。
|
|
(2019江苏淮安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至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须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叫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得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此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字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題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全文信息提取概括) 2.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句段作用) 3.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标题理解及作用) 4.批判质疑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角度。下面是同学们针对选文提出的问题,请你选择你认为比较好的问题,并说明理由。(拓展延伸) 问题1:选文第②段加着重号的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问题2:选文第②③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有怎样的妙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