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papi酱姜逸磊,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她的短视频,对日常生活进行种种毒舌吐槽,让人忍俊不禁。 B.刘慈欣的《三体》这部科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经过襄阳媒体的大肆渲染,医生靳军华捐献器官救治四人的动人事迹,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D.襄阳是文化名城,登楼写赋王粲、草野皇帝刘秀、田园诗人孟浩然、书画双绝米芾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反家暴法的实施被舆( )论评价是中国法治进步的一个缩( )影。
|
|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 依法监督,阻扼贪腐;敝护权臣,丢掉前途。
|
|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换个角度》一文中,面对尖端科研难题,作为科学家的父亲一筹莫展,小孩子却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从而解决了父亲没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换个角度就有不一样的天地。请你以“换个角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以“移居太空”为题目的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中考之后,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你,对自己将来的语文学习一定会有具体的打算,请写一段话,介绍你在高一级学校语文学习的规划。 题目二:学校组织初三学生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可是班里有的同学却因为当天有事没有去参观,回来之后向你咨询参观的情况。在你参观的过程中,你一定参与了互动的项目,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你为他(她)写一段话,介绍你参与互动项目的过程以及参与后的感悟。 要求:(1)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2)字数在150—2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
阅读《多一些“高贵的低头”》,完成后面小题。 多一些“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① 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而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认真地低头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② 由此也引发了我的联想。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或打游戏,或看电视剧。我又有意识地串了几节车厢,见到还有一个外国人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感动了一个中年妇女,她要给这个“老外”拍照片,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中学,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③ 说到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我倒是有点发言权的。我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因为一上课,满目望去,抬头听讲者最多也就是三分之一,余者大都是在低头玩手机。提醒一下,能好上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又旧态复萌。一次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我稍微加了点佐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我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干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中。 ④ 依我所见,如果说读书是“高贵的低头”,那么,玩手机就是不那么高贵的低头。“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才能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未来是注定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头就更无可能。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用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的文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证、律师证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⑤ 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或曰“高贵的低头”;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读书,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于是引起了这位空姐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仪容,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有删改) 1.文章作者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请简述第5段的论述思路。 3.沉迷手机除了本文列举的影响学业、事业的情况外,请你再具体说说还有哪些不利影响。手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便利,怎样正确使用它才能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
|
阅读《换个角度》,完成后面小题。 换 个 角 度 艾•阿西莫夫 罗格来看他的爸爸,一半是因为今天是星期天,他爸爸可能不那么忙,另外还想知道是不是一切正常。 罗格的爸爸不难找,因为所有和那个巨型计算机蒙绨维克一起工作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都住在一起。他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城市,住着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人们。 门口的招待员认识罗格,“要是你想找你爸爸的话,”她说,“他在L走廊,但他现在可能很忙,没空见你。” 罗格决定不管怎样要去试一下。走廊里比工作日显得空旷了许多,很容易找到哪里有人在工作。他听到一个房间里传来男男女女的声音,于是探头向门里望去。 他马上就发现了他爸爸,他爸爸也看见了他。他爸爸看起来有些不高兴,所以罗格认为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嗨,罗格,”他爸爸说,“恐怕我现在很忙。” 罗格爸爸的老板也在那里,他说:“行了,艾肯斯,休息一会儿吧。你在这上面已经花了九个小时了,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带这孩子到小吃部吃点什么,聊聊天儿打个盹再回来。” 罗格的爸爸看起来不太情愿。他手上拿着个仪器,罗格虽然不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但知道那是个现行模式分析器。罗格能听到计算机蒙绨维克的身体里传来嘁哩咕噜的声响。 但罗格的爸爸还是放下了分析器,“好吧,来,罗格。我带你去吃个汉堡包,看他们这些聪明人,让他们去忙吧,看他们没有我能找出什么错来?” 他停了一会儿洗洗手,然后他们坐在了小吃部里,面前摆着大汉堡、炸薯条和苏打饼。 罗格说:“爸爸,蒙绨维克出问题了吗?” 他爸爸沮丧地说:“我们还没检查完呢,有了结果我会慢慢告诉你的。” “可它看起来在工作啊,我的意思是,我听见它的声音了。” “哦,没错,它确实在工作,它只是并不总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罗格今年13岁,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上计算机课了。有时候他真讨厌这门课,真希望自己生活在二十世纪,那时候的孩子们可不用上这门课。——但有时候和他爸爸谈谈是有用的。 罗格说:“假如只有蒙绨维克知道答案的话,你怎么知道它并不总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呢?” 他爸爸耸了耸肩,罗格以为他爸爸会说这很难解释而不给他谈论下去——但他的爸爸几乎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他爸爸说:“孩子,蒙绨维克可能有一个大得像个工厂的大脑,但它并不像我们的这么复杂,”他拍了下自己的脑袋,“有时候,它能给出我们凭人工一千年也算不出来的答案;但同样有时候什么东西在我们脑中一闪现,然后我们说,‘哇喔,这儿有问题!’然后我们再问蒙绨维克,而它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你知道,要是蒙绨维克是对的,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得到同样的答案。现在有不同的答案,那么就必然有一个是错的。”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我们怎么能保证我们总是能发现蒙绨维克出错,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有些错误的答案从我们脑中溜了出去?当我们依赖蒙绨维克的答案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而在五年之后才发现蒙绨维克的答案错了,这是非常悲惨的。蒙绨维克里面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我们找不出来。而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糟糕的。” “为什么会越来越糟?” 他爸爸吃完了汉堡,又开始一块一块地吃薯条。“这是我的感觉,孩子,”他沉思着说,“我们造它的时候用错了智能模式。” “嗯?” “罗格你看,要是蒙绨维克像人一样聪明,我们可以告诉它,然后不管错误多么复杂我们可以一起找出来。而要是它像一个机器一样机械,它出错的时候会简单得多,我们也很容易找到。麻烦在于,它是半智能的,像个白痴一样。它足够聪明能够犯极其复杂的错误,但不够聪明能帮助我们找出错误所在。——这就是错误的智能模式。” 罗格的爸爸看起来十分沮丧,“但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知道怎么将它变得更聪明一点——现在还不能。我们也不敢把它变得更笨些,因为世界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提出的问题极其复杂需要蒙绨维克全部的智慧去解答。把它变笨些会造成灾难的。” “要是你们关掉蒙绨维克,”罗格说,“然后极其小心地全面检查它的话——” “我们不能那么做,孩子,”他爸爸说,“恐怕蒙绨维克必须不分昼夜二十四小时运行。我们手里已经积压了一大堆问题了。” “但要是蒙绨维克继续出问题的话,爸爸, 要是你不能相信它所说的——” “好了,”罗格的爸爸摸着罗格的头发,“我们会找出问题的,老毛病了,别担心。”但他的眼睛却实在是很担心的样子,“快点吧,吃完了我们赶紧走。” “但是,爸爸,”罗格说:“听我说,要是蒙绨维克只是半智能的,为什么说它是个白痴?” “要是你知道我们怎样指引它工作的,你就不会这么问了。” “这是一回事,爸爸,没准这不是看待它的正确方式。我没有你那么聪明,我也知道的没那么多,但我不是白痴。也许蒙绨维克并不像个白痴,而是像个孩子!” 罗格的爸爸笑了,“这是个有趣的想法,但这有什么不同吗?” “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罗格说,“你不是白痴,所以你不知道白痴的想法;但我是个孩子,也许我知道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哦?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这样的,它是机器也许不知道累;你说你们必须让蒙绨维克二十四小时工作。它要是机器是没问题的。但要是你给孩子留了一堆作业,让他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做,他会感觉很累,无精打采而犯错误,甚至有意做错。——所以你们为什么不让蒙绨维克每天休息一两个小时不解决什么问题,只是让它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 罗格的爸爸看上去陷入深思之中。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做了一堆运算,又做了更多的运算,同时说:“你知道,罗格,要是我接受了你的说法,并将它完善的话,结果是成立的。而二十二小时准确无误的工作比二十四小时错误百出的工作也要好多了。” 他点点头,突然从笔记本电脑上抬起头来,仿佛罗格是个专家一样问道:“你确信吗?” 罗格很有信心地点头,“孩子们是需要玩的!” 1.“也许蒙绨维克并不像个白痴,而是像个孩子!”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文中横线处空缺了一个句子,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句子,把文章补充完整。 A.也是必须要关机的。 B.难道不是必须要关机吗? C.难道必须要关机吗? 3.罗格的聪明、善良和善解人意启发了科学家们,终于解决了重大难题。罗格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把自己这次经历在周一早自习的时候讲给同学们听。请模拟罗格的口吻写一段话,简要向同学们概述这次经历。 4.请你针对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这样提问的理由。
|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4月9日,即农历三月初三,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 地处中华腹地河南省的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北临 ① ,西依 ② ,东南接 ③ ,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郑州市充分挖掘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把传统大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历时10年,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材料二】 2016年4月9日,近万名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炎黄子孙汇聚新郑黄帝故里,参加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年轻的时候忙于打拼,现在退休了,可以来寻根拜祖,思考自己从哪里来。”站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广场前,年过七旬的美国南加州世界广东同乡会会长陈灿培如是说。他还希望有机会带自己的小孙子一起来寻根。 尽管第一次来到河南,第一次参加拜祖大典,但马来西亚华人华侨团团长陈沚阳坦诚地说:“作为海外华侨,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同根同祖。” “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很多人特别是海外华侨常回家看看。”美国河南联合总商会会长王力军这样理解。 在拜祖大典现场,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海峡两岸民意交流基金会董事长饶颖奇三名台湾人士,可谓焦点人物。饶颖奇以自己的饶姓作喻说:“尧饶一家,身为炎黄子孙能够前来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感觉非常的骄傲。” 民间有流传千年的“三月三、拜轩辕”的习俗,到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从2006年至今的10年间,有近30位国家领导人参加大典;更有近10万人现场参加大典典礼,共襄盛举;还有数千万人通过媒体收视收听大典盛况。 【材料三】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区轩辕路。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上,有千年枣树、百年银杏、荫荫国槐、青青松柏。“乾坤浮雕圆盘”立于祠前广场中道。轩辕桥下姬水河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还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文章有删改) 1.依据所提供的示意图,【材料一】中横线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③处应填 。 2.【材料二】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的哪一句话? 3.河南省郑州市挖掘出了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各举一例。
|
|
下面的“四则”内容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对于“孝”的论述。选择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存28年多。是什么在支撑着他?请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并用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来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