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以上文字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人名)。

2.对王熙凤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初见黛玉,王熙凤“喜极而泣”,又“忙转悲为喜”,对黛玉关心备至,从她的感情变化,可感受到她怎样的性格?

 

现代文阅读

怀念孟二冬

孔庆东

前几天翻旧影集,蓦地发现了几张跟孟二冬的合影,遂油然想到,老孟离开我们,已然3年了。

    三年前的四月份,记不清是哪一天的早晨,温儒敏老师告诉我们,孟二冬已于凌晨走了。在场的人没有一句话。中文系的教员,似乎应该不拙于表达感情,但在那一刻,都呆呆地无语,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的太阳。

    我一向敬慕老孟之人品才学,他比我大六七岁,我读本科时,他已经是系里著名的研究生了。80年代,硕士生就已经很威风了,何况又是袁行霈先生的高足呢。北大学生都要强,低年级的喜欢跟高年级混,本科生喜欢跟研究生混,我就经常去“混”研究生的各类活动,早早结识了一批老大哥老大姐。不过孟二冬对我并不热情,他待人温厚但不主动,不像我这样,看见师弟师妹就“好为人哥”。老孟是你问他,他才回答,你冲他笑五分,他冲你笑三分,标准的儒生风范。

老孟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也上了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我是从头旁听到尾的。80年代北大的硕士答辩,条件虽然简陋,但气氛隆重得不亚于遵义会议。一群大师级的专家围攻老孟,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袁行霈老师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开口道:“二冬,你再说一遍。”我们这群旁听的师弟,使劲鼓掌,非常羡慕,心想将来我的硕士答辩也能这样,何其乐哉!或许是受了老孟一点影响,我后来的硕士博士答辩,都对老师们的质疑逐一进行了辩驳,但语气却没有老孟那般温和自信。

孟二冬硕士毕业后,去烟台大学任教几年,再回北大读博士。到我读博士的时候,还是比他低了两级。不过,所有博士党员组成一个支部,老孟是书记,他亲自给我们发放《邓小平文选》,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比以前多了。

    但接触是需要“资格”的,我的资格太差,够不上老孟的境界。第一是喝酒的资格,假如说孟二冬是酒博士的话,那我连幼儿园还没毕业呢。我在整个20世纪所喝的白酒加起来,也不超过一斤。到了21世纪,全国人民都嚷嚷着孔庆东是什么“北大醉侠”,逼得孔庆东走投无路,只好舍命提高酒量,一年好歹也能喝个五六斤了。而孟二冬呢,一个晚自习,二两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二锅头。喝完面不改色,继续写论文,读唐诗。我后来多次跟老孟同桌喝酒,我一般就抿一口,尝尝味儿而已。孟二冬呢,别人不喝他也不喝,也从来不强迫别人喝。要是这一桌有人喝,就没人能够喝得过他,而且不管喝多少,也没见他红过脸——没人知道孟二冬酒量。老孟成了全国英模后,温儒敏老师到人民大会堂去宣讲孟二冬同志的英雄事迹,我不知道老温讲了这段没有。我以为,不讲老孟的酒量,他的风采就必然黯淡一两分,他的“度量”就显示得不够充分也。

第二是玩球的资格。我是国家级排球裁判,打排球还凑合,其他球都臭得很。而孟二冬的篮球足球都是健将级的。他胳膊腿都硬梆梆的,场上随便碰一下就让你疼半天。我看过他玩球,勇猛但不野蛮,以高技术和好身体取胜,威风里透着儒雅,所以赢得你心服口服。而读博那阵,我是没有资格与老孟同场竞技的。

真正有资格跟孟二冬混在一起,是留系当老师之后的事了。我因为不愿意当班主任,就被分派当了几年的科研秘书,“政绩”还算可观吧,特别是趁机与各个专业的老师都套上了近乎。中文系一百多教员,多数都互不相识,至今我可能仍是中文系里认识本系教师最多的教师之一。特别是组织跨专业的活动时,孟二冬从来不摆架子,秘书让干啥就干啥,而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你赞美他时,他谦逊地一笑;你调侃他时,他也不客气,引经据典地反击你两句。

    中文系崇尚的风气是“不争”,但实际上或明或暗的竞争还是有的。而老孟似乎什么都不争,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他才学很大,什么都能看透,却不轻易发表意见。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在人生的各方面都是出色的,那出色是靠他的勤奋,靠他的诚实,靠他的友善。他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本来没有什么太值得惊异的,但就是因为当今很多人做不到了,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当我们今天竟然把不抄袭不剽窃作为治学的底线时,我为这个底线如此之低,感到深深的羞愧。此时再看孟二冬,确实“须仰视才见”。

    再后来,孟二冬去了石河子。北大跟石河子大学是合作单位,我们都去过石河子。那里天高地阔,馕香肉美,瓜甜果肥,本来是个调整学术节奏的好去处。没想到老孟竟然在那里发了病,你说这找谁说理去?他身体好,心态好,学问好,工作好,人缘好,家庭好,怎么病魔偏偏就会落到他头上?后来各大媒体展开对孟二冬的宣传时,我特意跑去很激动地跟领导提过:“千万别把咱老孟给宣传成陈景润!他的病,一不是累的,二不是四人帮迫害的,三不是自己憋屈的。只能说天有不测,人有旦夕,所以才令人悲从中来,无比惋惜。

我还给孟二冬发信,劝他放松,不要老写什么“寸阴是竞”,而该多出去玩玩,多吟咏一些“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和“仰天大笑出门去”之类的诗句,调剂心境。我们都相信他能够把病魔抛到魏晋南北朝去,精神抖擞地重返学海,跟袁行霈老师明窗朗月之下,再话唐诗。

然而天不佑圣贤,孔子叹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老孟终于悄悄地走了。也许过些年,人们就会如同忘记大多数英模那样忘记他,只有他的亲友同事还觉得音容宛在。老孟生前不慕名利,殁后更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优秀党员”或“模范教师”。他自己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人生,他即使活一百岁,也依然是这种风姿的延续。我们所感到悲伤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欠缺。正如《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所唱:“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可爱的脸庞。……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1.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地(    

淡(    

③调    

窃(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评论者津津乐道的春花喻冬雪“反季”之妙句。对于忽闻孟二冬的离世消息,作者语出亦奇:“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太阳”。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以“标准的儒生风范”评价孟二冬,表达对其人品才学的仰慕之情。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谈谈作者对他产生仰慕之情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4.作者写人,状其貌、绘其意、传其神。精微有趣。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读下面句子。

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5.孔庆东文章亦庄亦谐,为人狂傲不羁。本文在追忆友人时,却低调地说自己有两种“资格”够不上老孟。谈谈文章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6.作者说老孟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这里“应该”“所以”很难构成因果,作者是发乎内心的赞美,还是贬低不屑?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7.对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竟给了他极高极重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 俯不愧地的人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孟的哪些特点使他无愧于这一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

不识自家

曩①有愚者,常于户外县②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③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县:通“悬”,悬挂。

③审视:仔细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履为     

②吾家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愚者)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3.愚者回家全凭“县履为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        ,号:      ,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2)竹柏影也(      

(3)至承天寺         

(4)少闲人(        

3.描写月光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作者是怎样使这一描写生动形象的?

4.作者的文采让很多人追慕,正应当处于大展宏图之时,但作者却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两个,你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称自己是“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名句积累与运用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沉醉其中,“至情言语即无声指出人生真谛的诗句:              

5.李商隐《无题》诗中带有神话色彩,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慰藉的诗句是:          

6.《己亥杂诗》借咏花抒情,表现自己虽屡遭打击仍痴心不改,仍以国家为己任的积极精神的诗句是: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漂泊的苍凉,遭遇的不幸。表现了内心的孤独抑郁的诗句是:                              

8.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多病的处境的诗句是:                               

9.《题破山寺后院》中以动写静,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的句子是:                             

 

在你的学习中,你一定了解一些古人,你最崇敬和喜欢的古人是谁?如果有一种时空转移心灵交流,能把你想说的话传递给如何一位古人,那么,你将选择哪一位古人向他倾吐心声呢?

请以“与古人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襟怀和追求,展示自己的性格与信念。

要求:1.话题中的古人可以是某位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艺术形象;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题目自拟。4.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阅读下面的文章。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5.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

  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竟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2.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4.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①侃之曾孙也。祖②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①大司马:官名。②祖:祖父。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的样子。⑤畜:通“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徽,系琴弦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亦不其姓字             

(2)每有会意             

(3)颖脱不             

(4)亦雅咏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根据短文内容。

出自于【甲文】的一个读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作者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现在人们不少人用这个成语批评读书粗枝大叶,不求深入理解的人。请写出一个与其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你结合甲文和乙文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5.甲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6.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阅读下面古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颂,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6767/24158) 首页 上一页 16762 16763 16764 16765 16766 16767 16768 16769 16770 16771 1677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