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拥有坚强的意志,是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 修改:删去“能否”。 B.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修改:在句末加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C.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 修改:将“认真思考”与“深思熟虑”对调。 D.“阳光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大力提倡。 修改:将“培养”改为“提高”。
|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给农村带来许多新技术、新信息,让农民们获益匪浅。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谎言让他感到惴惴不安,终于,他鼓足勇气,走到了老师面前。 D.阅读文章遇到“拦路虎”时,要善于使用工具书,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 B.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嗔视(chēn) 抽搐(chù) 哽咽(gěn) 断壁残垣(yuán) B.瑟索(sè ) 骊歌(lì) 譬喻(pì) 颔首低眉(hàn) C.商酌(zhuó) 干涸(hé) 抽噎(yè) 越俎代庖(páo ) D.凫水(fú) 烧灼(zhuó) 寥阔(liáo) 蹑手蹑脚(niè)
|
|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与渴望。请你采撷生活中点点滴滴,用你细腻的描写刻画出心中的幸福,以“有一种幸福”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克 隆 快 乐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我哑然了,原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黄子涵没容高阳说完就抢着说:“还有我的动画碟片和游戏机。”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又坐下了。…… 咱们班的班长见同学们情绪稍微平静时,接过话茬,无限感慨地说:“要是快乐也能克隆,那该多好啊!”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知道这掌声是送给班长的,还是送给凡卡的。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里储存的就是阳光,原来孩子们在用自己的“仁爱”给绝望的凡卡找一个生命的出口。为什么要用我的成熟来禁锢他们的童真呢?为什么要用我的评判来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字数在15字以内)。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答:
3.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1)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注意修辞手法) 答:
(2)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注意“凝固”一词) 答:
4.读完全文后,你对题目“克隆快乐”的含义有了哪些认识? 答:
5.作文讲评课上完了,“我”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对这节课要有一个结束语。请你代替老师拟写,不超过60个字。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 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 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给加点字注音。 猥 自枉屈 斟 酌损益 攘 除奸凶 猖 蹶 2.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凡三往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⑤遂许先帝以驱驰 ⑥时人莫之许也 3.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5.“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作出评价。
|
|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1.上文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人 。 2.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2.赏析诗词末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表达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