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B. 我们要认真地阅读那些经过几代读者考验的,经过时间老人筛选的中外文学名著。 C. 面对面交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时常与父母聊一聊自己的心事,心结也许就能解开。 D.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菜畦(qí) 分歧 熬(áo)过 至理名言 B. 澄清(chén) 肥硕 贮(chù)蓄 消声匿迹 C. 拆(chāi)开 嘹亮 贪婪(lán) 气冲斗牛 D. 祈(qí)盼 黄晕 侍弄(shì) 翻来覆去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少年时立志成为萧伯纳那样的优秀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心醉神痴。做裁缝的父亲知道后,问品特:“你快乐吗?”品特回答:“我非常快乐,而且还在享受读书和写作的过程。”父亲说:“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享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就是成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但每当给别人做衣服时,就非常快乐。” 请以“享受过程”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中学生熬夜复习,有潜在风险。据了解,现在还是八年级的学生,有的竟然提前一年多就开始熬夜。如此用功,老师、医生却都不认同。为此,学校决定开展以“有效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某小组准备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在武汉市各中学开展问卷调查,请你帮助他们设计2个调查问题。
|
|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③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 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④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⑤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⑥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 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⑦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2.下面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3.第③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
|
写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苔痕上阶绿 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②雪暗凋旗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①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②。君见而怜③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④称,不为皦察之政⑤,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⑥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②填委:堆放。③怜:喜爱。④循吏:奉公守法。⑤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⑥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 杉之阴 阴:通“荫”,树荫。 C. 观其所说 说:同“悦”,喜欢。 D. 其无已乎 已:已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A.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B.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C.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D.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节堂” 在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B. 徐望圣因可怜官员们蹲在杉树下办公,才建造了“直节堂”。 C. “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D. 文章表面状物,实则写人,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语文”在不同时代中的流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语文”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醉心欧化”“全盘西化”的一个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凭借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结合起来。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还有“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注)、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释)缀文:写文章,作文。 1.下列对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政府颁布了《奏定中学堂章程》,从此独立开设“语文”这一门学科。 B. “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 C. 自“语文”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育的形态就有点像简装版“国学”。 D. 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大背景下出现的“语文”,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2.下列对“五四”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民族国家建立,“五四”时期将“国文”改为了“国语”。 B. “五四”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兴用社会问题来设置单元。 C. 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 D. 语文表现出思想与技术训练的不平衡,未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 3.下列对建国后“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国初,以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为依据,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问题。 B. 文学课和汉语课各行其道,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而汉语课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养成”。 C. 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 D. 文学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工具性决定,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