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B. 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
|
步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输出成为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列强最终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据材料二、三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現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受・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授予我大西洋海军上将头衔,委任我为所发现和到达以及在我之后所发现所到达的一切岛屿与陆地的终身总督,我的长子将继承我的一切衔位并世代相传。 ——1492年8月13日出航之前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的亲笔信 材料二 我可以向陛下承认,我不相信世上还有比他们更好的人,还有比此地更美丽的土地。……他们可能成为很好的奴仆和驯服工具,陛下可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顺民,对其可随心所欲。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变成基督教徒,一定能按西班牙王国的良好风俗加以驯化。……我发现了一个狭长的半岛,尽管它不是适合修要塞的地方,但经过努力是可以修要塞的。……眼下,我已命人构筑一座炮楼和要塞,外围有堑壕防护。构筑炮楼并把它作为力量的象征,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因为陛下属地如此遥远,印第安人也需要明了陛下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崇拜我们的陛下,乖乖俯首听命。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 材料三 创世以来的最大事件,除造物主的降生和死亡之外,那就是发现了印度大陆。 ——西班牙编年史家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写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之后 材料四 当年哥伦布面对的毕竟是一块被人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着的土地,异样的文明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悠然滋长。假如当年哥伦布果真找到了通向印度的航路,步马可·波罗的后尘,从水路抵达了印度、中国、日本,难道也要赋予他“发现者”和推进“人类文明”的盛誉?在我看来,哥伦布应该是第一位将欧洲与美洲大陆以海上通道的方式联通起来的人,哥伦布吹响的是殖民者的进军号。 ——乌热尔图《发现者还是殖民开拓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哥伦布进行大西洋探险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哥伦布明确提出了一个征服美洲的什么战略。 (3)材料三和材料四各是如何评价哥伦布的美洲之行的? (4)针对材料三、四对哥伦布的不同评价,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谁的观点也不赞同,不妨说说你的观点。
|
|
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 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B. 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加强 C. 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初步形成 D. 推动了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
|
与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 首先发生在英国 B. 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 C.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 B. 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 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D.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
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一项发明的描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也有人称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A. 车上的人 B. 蒸汽机 C. 内燃机 D. 电动机
|
|
贝尔曾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话而委婉拒绝。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 电话 B. 电灯 C. 电影放映机 D. 汽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