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 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 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 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
|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 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 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 民众的政体分歧正在渐趋消弭 B. 君主派的政治观点与国家需求越来越远 C. 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D.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陷入白热化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 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 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
|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
|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
|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说明 ①由封建专制到共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③法国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④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 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 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D. 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
|
总体来说,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这主要是由( ) A. 德国统一方式所决定的 B. 启蒙思想传播程度所决定的 C. 立宪者的素质所决定的 D. 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所决定的
|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