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
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 A. 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 B. 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 C. 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 D. 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
|
|
(题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批评、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她在革命烽火中主动纠正错误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 中共二大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中共七大
|
|
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 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 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 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
|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
|
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
||||||||||||||||||
近代某电文写道:“闻洋人在宁波并无租界,谓之洋人寄居之处,中国官出款为雇巡捕,弹压保护,办法较他口为妥……拟于苏、杭新开等处仿照办理。”此电文最早应写于 A. 19世纪中期 B. 19世纪末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中期
|
|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这段材料揭示了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B. 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 C. 近代中国最重要历史使命是近代化 D.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
(题文)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A. 兵役体制落后 B. 腐败向题较为严重 C. 军备废驰严重 D. 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