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贵族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家思想和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和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
|
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 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 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得是 A. 董仲舒全盘吸收了法家学说 B. 法家学说最终会取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C. 儒家思想已经与孔子“仁”的理念相违背 D. “独尊儒术”与法家的思想专制一致
|
|
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 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 ) A. 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 D. 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
|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 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
|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 A. 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 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C. 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
|
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从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 A. 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 B. 士大夫摆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 C. 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 D. 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
|
|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
|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