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

A. 坚持中体西用    B. 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C. 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 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

A.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

C.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 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题文)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 实现宪政体制    B. 维护君主立宪制

C. 建立民主共和制    D. 渐进式变革制度

 

以下言论属于郑观应的是

A.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B. 民间有能纠集公司,精心制造者,地方官……即应奏明国家,为之保护

C. 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兴民德

D.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题文)19世纪中叶,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 直接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革

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

B. 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

C. 由清未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D.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题文)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材料反映了严复:

A. 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    B. 中体西用的继承

C. 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    D. 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68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677 21678 21679 21680 21681 21682 21683 21684 21685 21686 2168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