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每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认,材料中“包产到户,的经济性成是 A. 个体经济 B. 私营经济 C. 集体经济 D. 合资经济
|
|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 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 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 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
1979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人责难它‘糟了’、‘错了’,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由此可知( ) ①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②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 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其长远意义不包括( ) A. 保持工农业平衡发展 B. 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 加速城镇化进程 D. 丰富城乡人民生活
|
|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 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挑战 B. 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 国企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 D.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在我国确立
|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党的十六大 C. 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八大
|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广泛推行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
|
|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促进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 C.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 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
|
1979年邓小平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由此可知经济特区得以创办并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A. 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 B. 华侨众多的人脉资源 C. 灵活自主的优惠政策 D. 相对独立的货币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