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文)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 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衣料来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些暑袜店主直接支配生产,他们的资本也就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他们本人也变成早期的资本家。那些在自己家里为老板做工的男女居民,就成了雇佣工人。

—《历史必修》

材料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展开长期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成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机能,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摘编自《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二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B. 战国时期丝绸业实行工官制度

C. 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D. 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克里斯蒂拍卖行曾高价拍出一件专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而烧制的中国古瓷器,上有梵文装饰图案及阿拉伯文字,据你推断,应是

A. 唐代的白瓷或青瓷

B. 宋代官窑中的产品

C. 明代烧制的青花瓷

D. 明清时的彩瓷或珐琅彩

 

(题文)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基础。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  )

A. 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B. 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

C. 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题文)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 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 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717/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712 21713 21714 21715 21716 21717 21718 21719 21720 21721 2172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