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某学者指出: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A. 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 B. 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 C. 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 D. 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
|
|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 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
|
|
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不,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 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 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
|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上海,全体市民如临大敌,政府规定不准上街,窗户只能开1/3,挥手时,手不能伸出窗外,只能微笑,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但又不能不笑,因为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国内环境对尼克松访华不利 B. 尼克松访问上海是非政府间的秘密活动 C. 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D. 以上记载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
|
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D.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 建国初期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 B.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
|
《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此材料认为长征( )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 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D. 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
|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B.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D. 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