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胜利,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陈诚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B. 因淞沪会战的失败认识到持久战必要性 C.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 D. 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行持久战的准备
|
|
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
|
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
|
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
|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
|||||||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
|
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 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 B. 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 C. 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 D. 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
|
|
(1)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叙述两次“接轨”时世界大势如何? (2)你怎样看待中国与世界的这两次接轨?
|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追溯近200多年的历史,历经4个戊戌年,中国逐渐发展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现代国家。 请将下图中与序号相关的史实补充完整。
|
|
随着思想学说的不断涌现,各国依据国情进行了制度革新的探索。请任选以上一种思想理论,结合史实简述其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