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同时期,日本输华商品总值从9000多万两白银增至2.4亿两;美国从3500多万两增至1.1亿两。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此时对华经济侵略的国家只有美日两国 B.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D. 列强侵略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
|
票拟权作为内阁之主要职权成为一项制度从正统年间开始,以后逐渐转移到内阁首辅手中。阁臣中只有首辅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这说明了 A. 内阁拥有仅次君主的权力 B. 内阁首辅可以参与国家决策 C.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D.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
|
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百姓服役可以“纳绢代役”,宋代王安石的募役法则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确立 B. 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 C.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 D. 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
|
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示意图 明朝万历十五年以后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 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 国家政局的稳定
|
|
唐代儒学已经认识到佛道对儒学文化的冲击,却简单的以宗教形式包装儒学;至宋代,讲究理欲之辩,抛开传注,直接从经典中寻绎义理。注重思辨,是宋代儒学对唐代儒学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指 A. 怎样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怎样从道德角度重建价值观 C. 怎样弱化谶纬神学统治作用 D. 怎样压制人性适应统治需要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纳粹体制尽管没有废除私有制,但是对经济实施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使得价值规律遭到扭曲。大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处于战胜国的严格监控之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其他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主张加强国有化。但艾哈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竞争尤其重要。从1948年6月起,艾哈德连续发布三个法令,宣布取消价格管制,废除工资冻结,取缔垄断。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由政府管制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此后,艾哈德一直为此努力。1957年,联邦德国终于通过了《反对限制竞争法》,该法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坚持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国家又通过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通过“阶级调和”和“公平分配”,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 ——据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哈德推动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哈德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模式对联邦德国产生的影响。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学者颜清湟把清政府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 结合材料,围绕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简练,论述成文,有理有据,符合史实且有一定认识)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原因,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
|
史学界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因为二者都 A. 反对君主制度 B. 反对宗教信仰 C. 强调科学与理性 D. 推崇自由与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