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䈔》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 民本思想

B. 人文关怀

C. 批判现实

D. 仁爱至上

 

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 私营工商业发展

B. 秦朝统一全国

C. 铁犁牛耕的普及

D. 商人地位低下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 宗族势力的弱小    B.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官僚体制的探索    D. 等级秩序的破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1958年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指的是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哪些危害?

(2)为纠正材料一、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变化趋势图中1966年和1971年经济指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杭州人张翰的祖先,(明朝)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岳麓版必修2》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郭大经《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出现什么经济现象?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造成材料三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大阅兵。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 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 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C. 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D. 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 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 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 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 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874/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869 24870 24871 24872 24873 24874 24875 24876 24877 24878 2487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