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下面邮票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自然经济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手工业生产中大规模的分工合作 D.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 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继承王阳明的思想并将之引向时代潮流的主要是王门后学中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王艮(1481-1541年),泰州安丰场人,人称心斋先生。王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盐户。但其志向却是只手擎天,做一个无愧于古往今来的大圣人。王艮曾说:“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要成为圣人,首先要“致良知”。如何“致良知”?王门后学歧见纷坛,王艮及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说,认定良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平常自然去做,就会自动显现出来。据此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为道”的思想,它意味着从人类生活的基础层面确立了人性的合理性,从而将良知放置在感性生命中。王艮处在早期启蒙思潮的起始点,通过他的讲学活动,在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之间架设了一座文化桥梁,打破了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王艮理学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言行所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理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从欧洲发生“柏林危机”后,美国政府居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对美国安全最严重的威胁来自苏联的敌意图谋和可怕的威力以及苏维埃制度的本质”。获悉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领导人断定是苏联发动的,使他们迅速决定进行全面的军事干预。同美国军事干涉政策相比較,中国抗美援朝决策过程长且反复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美国军事干涉性质的认定外,主要是决策层面临国内困难和受到盟国关系的牵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仅在朝鲜丰岛使用武力,而且在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加强军事部署,这些军事行动显然被视为全面干涉,朝鲜战争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借口。毛泽东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所以必须帮助北朝鲜。中美都是在本国境外诉诸战争,可以说双方决策层都没有将冲突视为仅是朝鲜的地区冲突。美国认定北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征服”亚洲的第一步,必须予以全面反击。中国则断定,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超出朝鲜半岛,表明美国蓄意在东亚进行针对中国的全面扩张和侵略,中美冲突在所难免。从双方的决策过程看,中国显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麻烦。 ——摘编自牛军(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为何中美领导者都没有将朝鲜战争仅仅视为“地区冲突”。并说明这种认识体现出的国际局势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比美国作出战争央策更加“困难”的原因。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曹魏开始,御史台正式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直属皇帝。但由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加上长期战争,政局不稳,王朝更迭频繁,致使监察机构或置或废,监察职权时大时小,监察官的地位时高时低,呈现出无规则的紊乱现象。唐王朝建立伊始,将隋的司隶台统一到御史台里来,由御史台总监察之职,使得机构统一,监察权集中。御史台长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正副职品秩尊崇。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人员编制固定,分工合理,各自职掌明确。《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凡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尚书省诸司七品以上官开会,都要先通知御史台派人去监察,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就是一个实例。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初期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6年上海格致书院以“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认’为题举行季考。下表为成绩前三名考生的立论和认识。
——据章清《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市(1662-1722年)曾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廊清,更何以待?”“开海贸易……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粵兵饷。”于是设立了粵海关、闽海关、渐海关和江海关。他多次向有关官员强调不要滥征关税,如规定不许一货两税,各海关间避免重复征税。对外国朝贡贸易船舶,“听其随便貿易,并免征税,以示联柔远之意”。对于纯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也给予了减轻关税的优待……乾隆(1736——1795年)初期实行惠待外商的关税,以“加惠远人”。在改善外商来华贸易待遇的同时,也表现出逐渐规范化的倾向。乾隆四十五年,实行保商制度,规定行商要对来粤外商的纳税人和个人行为负责,体现出清廷“以商制夷”的策略。随着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潜入內地传教案件的陆续发现,乾隆对来华贸易的“番舶”,开始要求官员“留心防范”,并“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和西方对华贸易扩张活动的加强,嘉庆(1796-1820年)时期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已完全表现为对外商来华贸易的防范,但仍注意维护外商实际利益。直到道光年间,清朝仍然维持广州与外国通商的政策。 ——摘编自陈尚胜《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二前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保护性的商业促进政策。1820年,伦敦商人向议会请愿,要求调查对商业的“限制性”制度,要求政府完全采取现在被称为正统自由贸易学说的商业政策。随着英国工业制造业能力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1831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5年政府进一步大量消减甚至废除关税;1846年废除《谷物法》,谷物可以自由进口。在当时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具有统治优势的情况下,它反映出英国整体政策倾向已不完全取决于某一阶层利益的需要。随着航海法在1849年的最后废除,沿海贸马也被开放。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政策有何明显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差异的主要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由贸易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这一贸易政策的确立对英国和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
|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林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关系趋于缓和 B. 欧洲统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C. 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 多板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
|
|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该理论 A.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B. 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 C. 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