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
|
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平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 B.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 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D.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
|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 A.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B. 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 C. 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 D. 要求人民听从上帝的安排
|
|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B.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 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D. 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
|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
|
下图可说明中国古代 A. 科举选官是官僚的主要来源 B. 儒家思想塑造悠久文化传统 C. 国家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 D. 家族是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
|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
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
|
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封函的表而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 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 B. 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C. 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平民地位的提高 C. 文官政治的形成 D. 社会结构的变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