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 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陈独秀曾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                          B.马克思主义

C.社会契约论                            D.社会进化论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 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 维系统治秩序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

A. 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B. 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

C. 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化紧密相关。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命所需要。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创立孔教有关。康有为提倡保皇立宪,反对排满革命;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

——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论章太炎的墨学三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章太炎墨学三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对墨学与儒学态度的变化过程。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不发达国家有许多领域急需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和专家,而在莫斯科、北京、布拉格和东柏林,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教师、工程师、医生和护士正在为海外工作接受训练,这些苏联援外人员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在海外度过一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部门中素质低下的大使和衣着考究的门外汉,他们对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一窍不通,在那些训练有素的苏联援外人员面前败下阵来。对于这样的挑战,只有愿意为自由事业服务的美国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技术和奉献精神献身于自由事业,才能回击并完全有能力制止赫鲁晓夫先生的使者削弱自由世界的尝试。1961年3月1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特别行政命令。和平队成立的最初四个月里,总部共向加纳、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和平队的历程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美)凯琳·史薇姿《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平队的口述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肯尼迪“和平队”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和平队”的作用。

 

时间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人类用于记录历史、开展各种工作所必需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近代中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1675年,格林尼治时间已经制定,但直至工业革命前,其影响力有限。183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把火车运行流程精确到了分钟。1860▲年,英国主要城市都能通过电报报时信号,与格林尼治时间保持一致。19世纪60—70年代,在社会普遍要求下,英国大部分市镇调整为格林尼治时间。1880年,英国法律规定: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1874年,法国传教士采用“海岸时”这一时间标准,为外国船只服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对比两则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关联,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

A. 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B. 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D. 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965/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960 24961 24962 24963 24964 24965 24966 24967 24968 24969 2497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