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1)据材料,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2)简述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
|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 (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
|
(节选)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以来,中国、美国、马来西亚等二十几个亚太国家开展了联合搜寻工作,充分展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国家合作的典范之一。该组织将贸易投资自由化定为其长远目标,在具体步骤上,1994年制定的《茂物宣言》中所确定,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此后开始通过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逐步落实各成员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 亚太经合组织在实现自由化目标的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请运用材料加以论述。
|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B.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 C. 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 D. 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
|
|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英烈群体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 ③中共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中各时期的主战场 ④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与这一局面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
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