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文)(2018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这种变化是由于唐代

A. 艺术风格注重写实

B. 深受游牧文化影响

C.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

D. 对外交流日益加强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

A. 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

B. 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

C. 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 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

 

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 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世家子弟入仕致使政局动荡不安

B. 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春。”“殴大父母(祖父母),黥黥为城旦春。”(城旦春: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春米。)这突出说明秦律

A. 厉行轻罪重罚

B. 保留原始习俗

C. 条文细细密完备

D. 维护伦理秩序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09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087 25088 25089 25090 25091 25092 25093 25094 25095 25096 2509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