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B. 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
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
|
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产生 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单位产量的提高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 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查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 ——摘编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危机的处理》等 (2)根据材料概括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指出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3)根据材料指出该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
|
如何处置战败国的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材料一 1945年11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的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进行长达10个多月的审判。法庭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等罪行。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10月1日法庭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以上材料据人教版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 (2)指出纽伦堡审判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连续宣读了9天。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其余两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审判的特点。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价值。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这次首脑会晤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2)材料二中“三国首脑会谈”指哪一历史事件?此时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用史实说明其变化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
|
|
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大气污染 艾滋病祸及儿童 南斯拉夫难民 A.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 消除贫富差距 C. 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 消灭霸权主义
|
|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A. 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B.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C. 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D. 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
|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②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减弱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