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明初,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实施海禁政策,下列关于明初海禁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明初和清初海禁的直接原因相同

②海禁主要针对限制民间贸易

③在官府组织下仍可以进行对外贸易

④海禁对外商无限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A. 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坊市结构的变迁

C. 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 市场监管的加强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 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宋代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白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这表明

①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③封建经济结构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成长的条件

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封建自然经济是根本对立的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资本主义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史实表明,明治政府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的权力。较之于其他落后国家的政府,明治政府的“明智”不只在于它能够建立官办企业,还在于它建立官办企业的目的一开始就是明确的:率先进行工业试验,积累经验,为民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条件。

——《官办企业的拍卖与日本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路。结合史实说明为实现这一思路,明治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魂洋才”教育原则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13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127 25128 25129 25130 25131 25132 25133 25134 25135 25136 2513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