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 B. 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 C. 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
|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
|
明朝后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当时(明朝后期),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货币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
|
|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
|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
|||||||||||||||||||||||||||||||||||||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从而引发了英荷战争。该条例的颁布是为了 A. 打破荷兰海上贸易垄断地位 B. 禁止荷兰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C. 维护英国海上殖民利益 D. 保证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
|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海外殖民者斥资购买大量土地,他们认为:“在危机时刻,一棵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认识是 A. 领土扩张是殖民的主要动力 B. 种植园经济是葡萄牙的主要殖民方式 C. 葡萄牙新经济因素发展受阻 D. 殖民者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
|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
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
|
某人写到:“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据此判断文中的“我”是 A. 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 B. 瓦斯科·达·伽马 C.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D. 费迪南德·麦哲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