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晋在《大国崛起》中说:“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以下有关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崛起挤占了荷兰海外市场 B. 荷兰缺乏自由宽松政策支持 C. 经济基础脆弱与中央集权缺失 D.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影响小
|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 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展开
|
|||||||||||||||||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与这段描述的情景最不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士也浅。……江东之田器尽 B. 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C. 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皆通行之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
|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 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 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 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
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 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 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 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
|
|
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这类瓷器是 A. 青瓷 B. 青花瓷 C. 白瓷 D. 釉下彩绘瓷
|
|
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 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 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 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
|
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农民地位比商人高 D. 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