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发“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刊文指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该刊文作为一种史料 A. 可纳入党史研究的资料范畴 B. 准确再现了过渡时期的历史 C. 比其他刊物更具有史料价值 D. 证明新闻报道具有高可信度
|
|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反映了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
甲午战争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 A. 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 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D. 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
|
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
|
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 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 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
|
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孔子 A. 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 B. 否定职官世袭制度 C. 将“仁”作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D. 反对贵族等级制度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2年的那次战争,可以说中国处于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事实的实质是中国击败了当时的两大世界军事强国美、苏。然而,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快速回撤的决定,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另外,中国方面还遣返了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印度战俘,以及归还缴获的武器装备。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东方这个“怪物”有了新的认知。 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印中印边界10年稳定。 ——摘编自《一场不十分公平的较量:美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打赢了战争之后做出“快速回撤”决定的战略意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据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