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五(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四、五,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
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道:“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 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C. 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D. 专业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某人挨着他人的土地筑短墙,他不得越界;他如果建围墙,则必须留出空地一尺;如果是建住所,则留出两尺;如果是挖坑道或沟,则留出的尺度应与挖掘的深度同。该规定 A. 旨在维护平民的利益 B. 有助于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C. 利于调解社会矛盾 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
|
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得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
|
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他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 B. 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 C. 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 D. 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津贴
|
|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以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人民主权 D. 司法独立
|
|
(题文)“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
|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 传达皇帝旨意 B. 参与行政决策 C. 总领全国政务 D. 负责监察百官
|
|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