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延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是 A. 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
|
“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行政规则受干扰
|
|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
|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
|
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合理的是: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
|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意在 A. 离间宗亲关系 B. 维系统治秩序 C. 取消分封制度 D. 建立中央集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