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
|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 “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
|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
|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A. 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 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 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D. 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
|
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郡国制 B.察举制 C.中外朝制 D.推恩令
|
|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北京、八国联军、赔款 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C. 北洋军阀、合作、北伐 D.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皇位世袭制
|
|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四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倍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请回答: (1)材料表明,松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变化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相比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利的因素是什么?
|
||||||||||||||||||||||||
(题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