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A. 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 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 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 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
|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
|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 D.增加行省数量
|
|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 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观念日趋淡化 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
|
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 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 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 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 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
|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
|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
|
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 徒有虚名 B. 职权明确 C. 禁足军政 D. 权力分割
|
|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
|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