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播葡萄架的,本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B. 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C. 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定为1/12,10年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 依据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 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 通过万民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
|
英国史学家梅英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的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D.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B.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
希腊哲学家波里比阿把雅典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 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的思想不一致时……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一些人强迫瞭望者停靠码头,一些人撒了网,还有—些人阻止撒网并要求收帆……结果常常在靠近海岸时造成船难”。据此可知,波里比阿认为( ) A. 海洋对雅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 人文主义思想导致雅典内部分裂 C. 外部的危机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 D. 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危机
|
|
伯利克里的亲密朋友、雕刻家菲底亚斯受到别人的检举,虽经伯利克里多次出庭为之辩护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仍被判刑。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A. 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B. 法律实践中具有公平性 C. 直接民主制具有稳定性 D. 司法审判的不容干预性
|
|
“他使每一个居住区的居民都相互成为其他居住区的(名义)乡民,为的是使新公民们……可以借其居住区的名称来称谓;雅典人私下里以区名相称即源于此。”引文中的“他”对雅典最大的贡献是 A.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B. 正式确立雅典的民主政治 C. 使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
右图是雅典基里克斯陶杯(公元前470年左右)上的图案。据考证图正中右边那个有胡子的男人,一手握着铁笔,一手拿着书写板,正在记录票数。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确证 B. 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 C. 投票已经成为参政方式 D. 公民已经享有广泛权利
|
|
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中指出:“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A. 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 权力增强,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
|
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夏言、严嵩擅权用事,但“大学士委寄虽隆,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书为重,其署名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 内阁主要体现皇帝意志 B. 尚书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C. 内阁非法定的权力机构 D. 内阁成功地控制了六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