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
|
《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日友于兄弟,四日沽身劳谦,五日信义可复,六日学以为己。”由此可见 A. 中正官以门第财产为标准选拔人才 B. 州郡中正官全面严格举荐人才 C.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
《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临时掌管枢密院的官员),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以上材料可看出宋代 A. 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和财政 B. 设立枢密院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 D. 职官分工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
|
《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
|
“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 君权至上的结果 D. 中央集权所致
|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
|||||||||||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
|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 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 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
|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郡国制盛行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