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 “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 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
|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
|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 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 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 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
1962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只要合适,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并说:“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下列与之有关的背景是 A.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 C. 邓小平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D.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
毛泽东在1956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是 A. 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革命 B. 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中共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 将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
|
|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等。这表明 A. 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B. 中央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悄然展开
|
|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中共 A.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 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 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