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詹天佑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 ②曾经留学美国 ③曾经参加保路运动、组织保路同志会 ④曾经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铁壳轮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中,不论是古代的屈原、戚继光,还是近代的詹天佑、林则徐,他们这些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 ) A.取得社会的支持 B.为人生的理想执著地追求 C.认识自己的长处 D.避开自己的短处
|
|
199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最大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该大奖以詹天佑的名字命名的主要原因是( ) A.詹天佑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B.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C.詹天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詹天佑成功修建了19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
|
1961年,我国发行了詹天佑诞辰百年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纪念他使中国铁路建设领先于世界水平 ②左图西服领带反映他接受西方文明,推动近代化 ③右图八达岭和京张铁路代表他卓越的贡献 ④是纪念他在中西交往和近代化方面的成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詹天佑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受政府派遣出国留学的成员。在美国学习期间,他 ①目睹了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②立志要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政治制度 ③感受到了中西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④发愤学习,立志报祖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开端于选派幼童赴美国留学,清政府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推进中国政治改革 B. 推进洋务事业发展 C. 推进中国海军建设 D. 推进中国铁路建设
|
|
鸦片战争后,不少仁人志士远涉重洋,奔赴欧美、日本等地寻求新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留学运动开始于 A.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俄国十月革命后
|
|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
1876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汽笛声,但比英国足足晚了半个世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①工业革命成果未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腐朽落后 ③人们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愚昧 ④中国一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
人类的文明从其产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 (3)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4)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