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
|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 ②③ B. ② C. ①② D. ③
|
|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彩瓷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
|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 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 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
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夫力,讙(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人力翻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
|
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