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历法、天文仪器、宇宙理论等方面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中以历法最为突出。与此有关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轨迹的几何模式不甚关心,但对天体位置的计算却是十分高明的 ——摘编自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传播天主教,传教士带来了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想借此为宗教的真理作证:基督教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些科技知识被当权者所重视,为其传教活动特别是在上层传教带来了便利。与中国传统天文地理知识相比较,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地理知识更注重数据和理论。因此比较精确,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欢迎。鉴于“颁历一事所含蕴的政治意义,在朝代更替之际尤其明显”,在清军进入北京后汤若望乘机向当政者进呈天文仪器,并为清政府制成历书——《时宪历》。不久,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并且深受顺治皇帝信任,被加封为“通天玄师”。《时宪历》虽然依靠其精密性受到官方承认,但却与中国传统历法发生了冲突。因为传统历法受名分、礼教的制约,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纯粹的天文学。传教士带来的科技知识突破了这层束缚,甚至动摇了建立在传统时空观上的伦理道德。 ——摘编自阎秋风、李诗海《杨光先反西学原因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天文学存在的弊端,并分析指出杨光先反西学的实质。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最重要的创见在于纳“仁”入“礼”。……孔子一边高唱“仁爱”之道,一边激烈地反对“犯上作乱”“僭越名分”的行为,以极端顽固的态度要求正名、守礼,力倡对“长上”的绝对服从。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君民、君臣的关系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孔子的礼教约束。 董仲舒把德治同法治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统治手段结合起来,把明教化、施仁义同正法度、严刑赏结合起来,把儒家严格等级名分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君权至上、君主绝对独裁的主张结合起来,融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摘编自丁伟志《儒学的变迁》 材料二:一直以来,并存于封建统治下的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都在不断地相互作用。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在他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写道:“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的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这足以体现了,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官僚政治的精神支柱。它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又必将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从汉代设立的察举制到隋唐起源延续至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它们考试的内容都是儒家学说 ——摘编自刘杨《浅论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儒学与孔子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汉代董仲舒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家思想流传二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
|
“对科学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曾经喧嚣一时,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这一论述发表的重要背景是 A. 文革结束后,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展开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关于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潮流 D. 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
|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以下留学时间与留学初衷对应正确的是 A. 晚清的留学热潮——实业救国,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热潮——富国强兵 B.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科技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实业救国,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热潮——建设国家 C. 晚清的留学热潮——富国强兵,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实业救国,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 D. 晚清的留学热潮——富国强兵,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实业救国
|
|
某一时期,学校文化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政治学习开始猛增,上课时间经常的全校听广播、听重要文章、传达文件。这表明 A.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B. 学校教育工作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干扰 C. “两条路线”争夺教育阵地斗争激烈 D. 我国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
|
1949-1966年这“十七年文学”涌现出了《暴风骤雨》《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它们共同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百家争鸣有利于文学的繁荣 B. 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了文学 C. 二为方向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D.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浓厚
|
|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 A. 判断实践的标准主要看“三个有利于”的观点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C.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D.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观点
|
|
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这主要表明 A.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B. 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 C. 特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 建立特区符合马列主义精神
|
|
毛泽东说过自己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但是对中国的基本问题即农民问题的着眼点却不尽一样。鲁迅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着重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缺陷,想以此来剖析中国国民性中的病弱一面。而毛泽东的著作中谈及农民,则主要着眼于其在革命中的积极性,并根据这一积极性来“唤起工农千百万”。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A. 领导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C. 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深切同情 D. 视农民为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
|
1926年元旦,李大钊在《青天白日旗帜之下》一文中明确提出:“青白化是革命的象征,赤化亦是革命的象征;赤色旗是世界的阶级革命的旗帜,青天白日旗是中国民族革命的旗帜,是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的先驱。”此文在当时的意义是 A. 促进了国民革命 B.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肯定了辛亥革命 D. 推动了中共成立
|
|